出处
《沧桑》
2004年第6期73-74,共2页
参考文献3
-
1安文,陈奉林.儒教伦理与东亚国家的现代化[J].外国问题研究,1994(4):44-48. 被引量:2
-
2顾关福编..战后国际关系 1945-2003[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476.
-
3朱宁等著..变乱中的文明 霸权终结与秩序重建 公元1000年-2000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47.
同被引文献42
-
1李华.1959年中印边界冲突起因及苏联反应探析[J].党的文献,2002(2):59-66. 被引量:10
-
2左凤荣,潘正祥.中苏大论战:起因、焦点与教训[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1):50-59. 被引量:9
-
3潘正祥.中苏从结盟到对抗的经验教训[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4):44-47. 被引量:1
-
4王亚志,沈志华,李丹慧.回顾与思考——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若干问题(之二·中)[J].国际政治研究,2004,25(3):55-64. 被引量:1
-
5李明斌.试析对外战略分歧与冲突对中苏论战的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11-14. 被引量:1
-
6王亚志,沈志华,李丹慧.回顾与思考——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若干问题(之二·下)[J].国际政治研究,2004,25(4):114-121. 被引量:2
-
7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9(1):24-37. 被引量:28
-
8沈志华.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J].历史研究,2001(2):39-55. 被引量:36
-
9杨奎松.中苏国家利益与民族情感的最初碰撞——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为背景[J].历史研究,2001(6):103-119. 被引量:21
-
10戴超武.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连载一)[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8(3):76-85. 被引量:25
-
1杨艳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族语言法[J].世界民族,1995(1):76-79. 被引量:4
-
2闻一.苏维埃文化现象[J].领导文萃,2005,0(3):165-168.
-
3张三夕.论东方文化的含义与亚洲视角的建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9(3):102-109. 被引量:4
-
4薛永盛,韩来兴.旅俄华人文化特征及对促进全球性文化融合的思考[J].黑河学刊,1998(2):39-43.
-
5吴伯凡.日本企业的“礼”与“和”[J].21世纪商业评论,2008(7):130-132.
-
6巩春亭.从儒教伦理的观点看韩国的“前辈”[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9):142-143. 被引量:1
-
7黄源辛,孔娟.试析苏维埃时期的政治社会化[J].世纪桥,2008(11):22-22.
-
8赵一红.论东亚发展的文化主体机制[J].人文杂志,1999(1):12-15.
-
9杨伟民.今日俄罗斯文化[J].世纪,1997,0(6):60-63.
-
10曾远涛.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悲剧[J].世界文化,2000(1):2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