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转换与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确立
-
1蔡金发.试论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J].东南学术,1998(6):48-53.
-
2李根才.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理论研究的视角转换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6(6):8-10. 被引量:1
-
3鄢新萍.构建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化[J].理论探讨,2006(6):24-26.
-
4毕红梅,张耀灿.关注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0(6):168-171. 被引量:17
-
5毕红梅,张耀灿.关注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换[J].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9(3):19-22.
-
6崔磊磊.从“物”的时间向“人”的时间的视角转换——马克思时间观的一种解读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
-
7丁吉善,陶悦.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贯彻“共同发展”方针[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2):7-8.
-
8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03(2):95-105. 被引量:153
-
9常东秀.马克思晚年社会发展跨越思想的提出动因[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0):7-8.
-
10姜淑平.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3):52-5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