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差序格局”概念的阐释及应用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以类似散文风格的方式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但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在“差序格局”概念提出之后,费孝通先生自己或是其他学者对此有补充和研究,但此概念仍需要系统的诠释和研究。本文试图从田野调查中的一些体会出发,结合相关学者对“差序格局”概念的诠释,试谈一下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作者
李海峰
机构地区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处
《消费导刊》
2007年第1期98-99,共2页
关键词
差序格局
盘村瑶族
社会结构
社会关系
分类号
C912.8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809
同被引文献
4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11
1
阎云翔.
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
.社会学研究,2006(4):201-213.
被引量:361
2
杜瑛.
国内“差序格局”研究的文献综述[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1):15-17.
被引量:15
3
张继焦.
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者的城市就业为例[J]
.民族研究,2004(6):50-59.
被引量:67
4
卢保娣.
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J]
.安阳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1):77-79.
被引量:5
5
谢建社,牛喜霞.
乡土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新趋势[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1):8-13.
被引量:33
6
陈俊杰,陈震.
“差序格局”再思考[J]
.社会科学战线,1998(1):197-204.
被引量:80
7
孙立平.
“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
.社会学研究,1996(5):22-32.
被引量:379
8
李放春,刘瑜译,阎云翔.礼物的流动[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被引量:1
9
金耀基著..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8.
10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 第1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447.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杨善华,侯红蕊.
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J]
.宁夏社会科学,1999(6):51-58.
被引量:241
2
陈阿江.
从农村劳动力外流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2):21-24.
被引量:10
3
周运清.
中国农耕经济变革与乡土社会结构转型的推进——中国社会结构的原型与演化[J]
.社会科学研究,1999(5):85-91.
被引量:12
4
陈俊杰,陈震.
“差序格局”再思考[J]
.社会科学战线,1998(1):197-204.
被引量:80
5
项飚.
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J]
.社会学研究,1998(6):56-64.
被引量:95
6
周毅.
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和对策[J]
.社会学研究,1998(3):85-93.
被引量:30
7
翟学伟.
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J]
.社会学研究,1993(4):74-83.
被引量:179
8
李培林.
中国乡村里的都市工业[J]
.社会学研究,1995(1):20-29.
被引量:24
9
李培林.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J]
.中国社会科学,1995(1):70-82.
被引量:52
10
郭于华.
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J]
.社会学研究,1994(6):49-58.
被引量:179
共引文献
809
1
李晓斐,常国富(校译).
文化与民间权威——路村“重建村庙”的政治学研究[J]
.政治人类学评论,2018(2):154-206.
被引量:1
2
周大鸣.
差序格局与中国人的关系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1):17-24.
被引量:13
3
叶竞笑.
探索生命价值 涵养家国情怀——以“敬畏生命”教学为例[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22):44-47.
4
吴士健,孙专专,刘新民,周忠宝.
家长式领导有助于员工利他行为吗?——基于中国情境的多重中介效应研究[J]
.管理评论,2020,0(2):205-217.
被引量:21
5
何朝银,赖义方.
互助组与“差序格局”的演变[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3(5):50-57.
6
何茂莉,李秋华.
情感联结视域下乡村社会关系修复与重构路径——以黔东南石桥村民间丧葬互助组织龙杆会为例[J]
.宏德学刊,2022(2):265-277.
7
唐娟.
群众积极分子研究:进路、知识谱系与研究策略[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8(3):29-37.
被引量:1
8
郑震.
差序格局与地位格局——以亲亲与尊尊为线索[J]
.社会科学,2021(1):54-65.
被引量:3
9
李小东.
丧礼相声与民国时期京津平民的社会关系运作[J]
.社会,2022,42(6):160-187.
被引量:2
10
宋红娟.
“桑梓情谊”的现代转化:费孝通社会理论的情感维度[J]
.社会,2022,42(6):107-131.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41
1
孙立平.
“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
.社会学研究,1996(5):22-32.
被引量:379
2
王娟茹,赵嵩正,杨瑾.
隐性知识共享模型与机制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10):65-67.
被引量:77
3
程艳霞,吴应良.
隐性知识传播模型及共享体系研究[J]
.情报杂志,2005,24(8):16-17.
被引量:16
4
高祥宇,卫民堂,李伟.
人际信任对知识转移促进作用的研究[J]
.科研管理,2005,26(6):106-114.
被引量:48
5
吴宁,申晓晶.
中国社会转型期情感的作用及其引导[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24-127.
被引量:3
6
唐贤秋.
信任: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社会基础[J]
.广西民族研究,2006(2):6-12.
被引量:17
7
周密,赵文红,姚小涛.
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知识转移理论研究评述及展望[J]
.科研管理,2007,28(3):78-85.
被引量:56
8
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A].文化:中国与世界[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
被引量:3
9
王三义,刘新梅,万威武.
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9):84-87.
被引量:11
10
王洪才.
论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
.江苏高教,1997(2):9-12.
被引量:23
引证文献
3
1
魏尧.
城乡一体化差序格局探析[J]
.生态经济,2009,25(3):61-64.
被引量:3
2
肖冬平.
中国人隐性知识转移的机理与模式[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5):140-148.
被引量:1
3
叶桂仓,马陆亭.
文化影响与道路选择:我国高教研究学科化的差序格局解释[J]
.江苏高教,2017(3):10-14.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8
1
张沛,孙海军.
2000年以来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综述及典型实践检讨[J]
.建筑与文化,2013(8):23-27.
被引量:3
2
王峰,顾静,侯广斌.
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话语权的思考[J]
.体育科学研究,2014,18(3):40-43.
被引量:3
3
张敏霞.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中的知识转移研究[J]
.开放学习研究,2016,21(2):35-41.
被引量:4
4
陈燕.
二元结构下乡村文化变迁的差序传播与重构[J]
.新闻界,2017(9):44-48.
被引量:19
5
叶桂仓,马陆亭.
坚守与超越:1980-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共词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2):89-95.
被引量:2
6
叶桂仓.
制度性危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危机新趋向[J]
.江苏高教,2018(5):7-12.
被引量:13
7
郭荣.
转向与回归: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对CSSCI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19,0(11):133-139.
8
卢玉.
新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囿与纾解进路[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7(4):372-379.
1
胡绍华.
夏丐尊的佛教思想与散文创作[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1(2):31-35.
2
孙连琦.
苏轼的散文理论──兼谈其散文风格[J]
.求是学刊,1991,18(5):60-65.
3
魏顺国.
新鲜的意境,严密的结构——《香山红叶》试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4(3):87-88.
4
刘景清.
知识的长河 思想的浪花——评秦牧的散文集《长河浪花集》[J]
.齐鲁学刊,1980(1):66-70.
5
龙连荣.
略谈《孟子》的语言特色[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22(4):65-67.
6
黄启豪.
何为散文风格形成初探[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59-63.
7
严赞仓.
周作人散文风格成因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1(4):111-114.
被引量:2
8
林衍.
历史的沉思——《中国当代散文风格概貌》的一章[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9(2):17-22.
9
邓星雨.
《泰山极顶》的艺术特色[J]
.齐鲁学刊,1979(3):86-89.
10
陈朝慧,刘正强.
论李广田散文的审美趋向[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9(4):62-68.
消费导刊
200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