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对《嘉莉妹妹》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解析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西奥多·德莱塞是20世纪上半时期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其中他的第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作品就是小说《嘉莉妹妹》。《嘉莉妹妹》中,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来表达主人公的欲望与绝望,主动与被动等,而且象征意义之间的对比,使小说主题更加鲜明。通过象征意义的对比,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不同品质及不同的社会地位。
作者
马莉
机构地区
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电影评介》
2009年第8期104-104,106,共2页
Movie Review
关键词
德莱塞
嘉莉妹妹
象征主义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I206.6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3
1
丁志斌.
《老人与海》的象征寓意美[J]
.电影文学,2008(4):95-96.
被引量:6
2
常耀信主编..美国文学研究评论选 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568.
3
龙文佩,庄海骅编..德莱塞评论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555.
二级参考文献
4
1
王艳姿.
一部积极存在主义作品——浅析《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6(4):51-52.
被引量:6
2
[美]海明威(E·Hemingway) 著,普华 译.老人与海[M].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被引量:1
3
侯晓艳.
试论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大马林鱼形象的象征意义[J]
.宜宾学院学报,1998(3):55-58.
被引量:7
4
蔡凤鸣.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J]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2-47.
被引量:29
共引文献
5
1
熊苏春,张文华.
《老人与海》的象征寓意[J]
.长城,2010(12):154-156.
2
王惠丽.
入乎其内 生气勃发——《老人与海》研究综述[J]
.中学语文教学,2014(8):56-63.
被引量:2
3
邓寰宇.
解读《老人与海》的象似性[J]
.现代交际,2016(1):149-152.
4
闫芳.
从艺术本体论剖析《老人与海》的现实意义[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7,0(1):94-96.
5
叶晓平.
《老人与海》翻译中的叙事风格[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0(01Z):41-42.
同被引文献
8
1
霍晓佩.
《红与黑》中爱情视角的解读[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195-196.
被引量:8
2
吴鸿雁.
再探《围城》中方鸿渐的形象[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1):63-64.
被引量:1
3
袁愈宗.
心中的围城——从方鸿渐看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转型的“围城”意识[J]
.山东文学,2006(6):54-56.
被引量:1
4
郭桃芬.
方鸿渐的“围城”与“围城”中的方鸿渐[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26(1):93-96.
被引量:6
5
韩贺金.
方鸿渐情感生活的剖析与思考[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0(4):81-83.
被引量:1
6
刘怀新,尚玉峰.
谈于连的悲剧成因——重读《红与黑》[J]
.青年文学家,2009,0(3X):123-124.
被引量:5
7
白志坚.
方鸿渐——《围城》人物形象分析[J]
.集宁师专学报,2003,25(2):11-13.
被引量:2
8
李淑云,张卉.
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的畸形形象——简论《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的悲剧意蕴[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4):46-4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包桂英.
小说《围城》中人物性格塑造及分析[J]
.作家,2013,0(01X):15-16.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吴育锋,吴胜涛,朱廷劭,刘洪飞,焦冬冬.
小说人物性格的文学智能分析:以《平凡的世界》为例[J]
.中文信息学报,2018,32(7):128-136.
被引量:11
2
夏琳云.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J]
.课外语文,2019,0(25):189-190.
被引量:1
3
李思嘉,杨忆君,吴胜涛,朱廷劭.
基于人工智能的金庸之作家论研究[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7(10):584-589.
被引量:1
1
周晗.
“主动”与“被动”——试论郝思嘉之解构《第二性》[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9(4):15-17.
2
杨奡,何懿(图).
新生[J]
.科幻世界,2009(3):63-65.
3
艾云.
女人与语言[J]
.天涯,1992(4):59-62.
4
张彩红.
论李昂、王安忆的性爱小说[J]
.中州大学学报,2001,18(1):45-46.
5
朱剑利.
格式化,异化[J]
.读书,1999,0(10):115-117.
6
张执浩.
张执浩的诗[J]
.诗林,2011(5):51-52.
7
走过朝夕岁月[J]
.科学大观园,2014,0(20):1-1.
8
潘盛.
传统道德约束下的主动与被动——论徐枕亚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
.作家,2012(22):18-19.
9
宋金亮.
从《世说新语》中再说德行与个性[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98-100.
10
黄丽萍.
田园与死亡——两个漂泊诗人的不同归宿[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2):152-154.
电影评介
2009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