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探讨了企业技术中心的组织结构、技术转移方式及其适用范围。
出处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4-36,共3页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参考文献3
-
1胡树华 李必强.企业产品开发的组织机构探讨[J].中国管理科学,1998,(1). 被引量:1
-
2陶培泉.关于上海汽车工业产品自主开发若干问题的研讨[J].上海汽车,1996(5):26-29. 被引量:2
-
3Kim H.Clark and Takahire Fuimoto Producl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e Scholl Press,199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1
-
1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39(10):35-44. 被引量:5579
-
2吴延兵.R&D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41(11):60-71. 被引量:398
-
3魏红,李亨英,王学军.灰色关联度分析在企业技术中心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1):67-70. 被引量:4
-
4ZVI GRILICHES. Research expenditures, education, and the aggre- 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 J]. American Eeonomic Review, 1964, 54 (6): 961-974. 被引量:1
-
5ZVI GRILICHES. R&D and the productivity slow down [ J]. Ameri- can Economic Review, 1980, 70 (2) : 343 -348. 被引量:1
-
6HU GUANGZHOU, ALBERT. Owne:hip, government R&D, private R&D,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industry[J]. Journal of Compara- tive Economics, 2001, 29 (1) : 136 -157. 被引量:1
-
7FRANTZEN D. The causality between R&D and productivity in manufacturing: An international disaggregate panel data study [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 2003, 17 (2) : 125 - 146. 被引量:1
-
8汪樟发,汪涛,王毅,吴贵生.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政策的历史演进: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0):168-179. 被引量:11
-
9张铭慎,张占东.企业技术中心及其认定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来自河南省跨行业的经验证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8):29-34. 被引量:3
-
10赵新华.青岛市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3):81-84. 被引量:4
-
1徐思远.试论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J].集团经济研究,1993(12):22-24.
-
2冯秀珍,刘继青.基于成交额的产业技术转移方式对北京可持续发展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4):106-112.
-
3蔡兵.中外企业的战略协作及其存在问题[J].岭南学刊,1998(3):52-53.
-
4胡剑波.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方式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2008(4):25-28. 被引量:3
-
5彭峰,李燕萍.技术转移方式、自主研发与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5):44-52. 被引量:29
-
6宝胜.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及其技术转移方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5):20-21. 被引量:2
-
7侯建,陈恒.自主研发、技术转移方式与区域创新质量[J].中国科技论坛,2016(11):89-95. 被引量:20
-
8张向先,冯畅.入世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方式的变化与我国的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3,22(6):21-23. 被引量:5
-
9梁楠.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国际比较[J].经济师,2009(10):53-54. 被引量:3
-
10景永平,胡滨.日本促进中小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的对策[J].乡镇企业研究,2002(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