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文学本质问题略论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文学领域中对本质问题的关注受到了哲学上的本质论观念的影响和规范。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体论文学观对反映论文学观的批判存在着重大的理论缺陷,但从中也体现出二者在文学本质观念上的重大差异。文学是多本质性的。对文学性质所作的任何单一视角下的理论阐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基于此,从文学活动中的主体和主体性问题入手对文学活动的一个方面的性质作出了简要的解说是必要的。
作者
詹艾斌
机构地区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出处
《天府新论》
CSSCI
2009年第2期134-136,共3页
New Horizons from Tianfu
关键词
哲学本质观
文学的多本质性
主体性理论视角下的文学活动的性质
分类号
I02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68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3
1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256.
被引量:2
2
詹艾斌,徐红民,董红梅.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人学向度评价[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5):91-95.
被引量:9
3
詹艾斌,朱倩.
文学主体性命题及其理论蕴涵读解[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4):64-68.
被引量:8
4
刘再复著..刘再复集 寻找·呼唤[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464.
5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307.
被引量: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85.
被引量:53
7
列宁全集:第55卷[M].人民出版社,1990.142.
被引量:2
8
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491.
被引量:3
9
王元骧著..探寻综合创造之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47.
10
马龙潜..主客体结构论文艺学的观念与体系构架[M],2005.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刘再复,杨春时.
关于文学的主体间性的对话[J]
.南方文坛,2002(6):14-23.
被引量:58
2
刘再复.
论文学的主体性[J]
.文学评论,1985(6):11-26.
被引量:381
3
陈燕谷,靳大成.
刘再复现象批判——兼论当代中国文化思潮中的浮士德精神[J]
.文学评论,1988(2):16-30.
被引量:33
4
孙绍振,夏中义.
从工具论到目的论[J]
.文艺理论研究,1997(6):7-13.
被引量:8
5
詹艾斌,陈海艳.
论新写实小说的现代性价值诉求[J]
.当代文坛,2005(1):62-64.
被引量:5
6
詹艾斌.
论人的主体性——一种马克思哲学视点的考察[J]
.社会科学研究,2007(2):114-119.
被引量:47
7
[7][美]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04.
被引量:5
8
[1]刘再复.刘再复集--寻找·呼唤[C].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被引量:1
9
[2]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
被引量:2
10
[5]刘再复.生命精神与文学道路[C].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1989.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68
1
窦春芳.
试论民主进程与经济进程的协调关系[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5-8.
2
马奇柯,朱剑平.
关于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21-24.
被引量:8
3
周双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实质与精神内涵[J]
.社会主义研究,2007(5):30-32.
被引量:13
4
张首先,马丽.
文化符号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J]
.天府新论,2007(6):114-117.
被引量:17
5
张星炜,付建明.
现代化、全球化与政治体制创新[J]
.天府新论,2007(2):37-41.
6
曹清燕,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11-14.
被引量:16
7
李辽宁.
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四个维度[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18-21.
被引量:31
8
章辉美,邓春梅.
闲暇的历史定位及其社会学意义——兼论我国农民工的闲暇[J]
.社会科学研究,2007(6):24-28.
被引量:4
9
冯玉军.
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J]
.社会科学研究,2008(1):8-16.
被引量:8
10
周芳.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35-36.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3
1
南帆.
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J]
.文艺研究,2007(8):4-13.
被引量:95
2
曹顺庆,文彬彬.
多元的文学本质——对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论争的几点思考[J]
.文艺争鸣,2010(1):36-42.
被引量:19
3
杨春时.
论文学的多重本质[J]
.学术研究,2004(1):120-126.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1
1
李思玲.
建构文学本质观的当下考量[J]
.商,2016,0(33):148-148.
1
夏刚,詹艾斌.
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若干思考[J]
.作家,2008,0(22):163-164.
2
詹艾斌.
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的文学本质问题[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31(4):157-160.
被引量:1
3
谢建祥.
对文学本质问题的再认识[J]
.文学教育,2013(5):138-139.
4
谢微.
反本质主义语境下的文学本质问题[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1(11):40-40.
5
蒋原伦.
反映论文学观的形成和文学史写作的框架(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念演变研究[J]
.东吴学术,2015(5):93-103.
6
蒋原伦.
反映论文学观的形成和文学史写作的框架(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念演变研究[J]
.东吴学术,2015(6):126-137.
被引量:1
7
王本朝.
《雪》中的风景和主体性问题[J]
.鲁迅研究月刊,2016(6):4-7.
8
赖雅楠.
有关文学本质主义的探讨[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1):24-24.
9
詹艾斌.
文学主体性思想理论突破问题的学理审视[J]
.前沿,2008(8):172-175.
10
程传荣.
当代中国叙述视角研究综述[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1X):58-61.
天府新论
200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