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探讨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从农村转向城镇,这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必须经历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采取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方式。本文认为,通过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是我国现阶段客观、必然的选择。
作者
宫漫
机构地区
中国地质大学
出处
《中国劳动》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3-24,共2页
China Labor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转移模式
农业生产力
农村城镇化
现代工业社会
传统农业社会
社会文化现象
就地转移
分类号
F323.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F323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7
1
朱方明.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评说[J]
.经济学家,1995(4):50-57.
被引量:6
2
蔡昉.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评述[J]
.开发研究,1988(3):42-45.
被引量:3
3
(美)刘易斯(Lewis,W,A.)著,施 炜等译.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被引量:7
4
张德化,胡月英.
马克思农业劳动力转移思想与现实考察[J]
.当代经济研究,2013(6):8-12.
被引量:2
5
张德化.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农业劳动力转移思想比较[J]
.探索,2013(6):184-187.
被引量:3
6
原新.
二元经济论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兼论中国劳动力转移[J]
.人口与经济,1998(2):44-48.
被引量:14
7
彭连清.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
.中国劳动,2001(10):16-1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李玉梅.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发展经济学劳动力转移理论比较分析[J]
.中国劳动,2015(2X):21-2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王辉.
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J]
.现代交际,2016(1):77-79.
2
吴碧波.
中国西部农村就地城镇化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础[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14(5):14-18.
1
朱智文.
“十一五”:“三农”问题还是最痛?[J]
.西部论丛,2005(12):29-31.
2
皮庆.
中国石油安全呼唤能源外交[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3):58-60.
3
李琼,高升.
工会组织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
.管理观察,2015(12):20-21.
4
商春荣.
试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12(1):28-35.
被引量:1
5
宋金平,王恩儒.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发展趋势[J]
.中国人口科学,2001(6):46-50.
被引量:29
6
王晓丽.
浅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创新[J]
.中国商界:上半月,2011(8):6-6.
7
陈启合.
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势在必行[J]
.湖北经济,2003(9):40-41.
8
丁保华,张国建,黄旭峰.
让劳动力“回流”更“长留”[J]
.中国就业,2013(1):40-41.
9
李晓娟.
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J]
.人口与经济,2010(S1):15-16.
10
金碚.
建设制造强国需要耐心和意志[J]
.杭州,2015(18):26-27.
中国劳动
2008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