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社会建设路径的历史反思 被引量: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社会机制,谋求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的实践和思想理论,源远流长,涵蕴丰富,传统与现代兼容,精华与迂腐并蓄,又长期表现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双重作用,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多彩的"文化宝藏"。本刊开设"中国传统社会建设理论研究"专栏,选用了李治安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首届重大招标项目"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的一组论文,以飨读者。其中,张分田文剖析各种典型的理想政治模式的结构、要素,揭示古代主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全方位、多视角地把握传统社会道德建设理论的内涵、属性和价值,揭示其在构建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理想中的重要功能。王利华文指出,"三才"理论即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以"天"为经、"地"为纬、"人"为本,注重协调和综合考量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虽非严密科学论证,但其借鉴意义显而易见。李治安文认为,张载、朱熹、王阳明以理学家和士大夫代表的双重身份论述"宗法"、"家礼"、"义学"、"社仓"和"乡约"等问题,从新儒学的最高层次为乡里新秩序绘制了一幅内涵丰富的蓝图。这无疑给致力于乡村建设的士绅群体提供了精神支撑与理论先导。王先明文指出,清末"新政"中乡绅强占权力和资源,形成绅权"体制化"及绅民对立。国民政府欲借保甲制,打破乡绅专断,终未如愿。梁漱溟、晏阳初等或多传统色彩,或带西化倾向,试图从文化建设层面规划乡村发展。共产党以革命的选择,开辟了近代民族和乡村建设的胜利之路。江沛文论及近代转型期经济重构引发城乡失衡、移民潮、娼业痼疾、匪患、秘密结社等诸多社会问题,强调社会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是法治化。
作者 王先明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5-139,共5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王先明.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J].近代史研究,2008(1):21-33. 被引量:39
  •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74.
  • 3A.B.巴库林.《中国大革命武汉时期见闻录(一九二五--一九二七年中国大革命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被引量:1
  • 4李正华著..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 二十世纪前半期华北乡村集市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185.
  • 5李实.《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记闻》[J].湖北文史资料,2004,. 被引量:3
  • 6曾继梧编.《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上册.长沙和济印刷公司,1938年版,第44页. 被引量:1
  • 7严伟修,秦锡田等纂.《南汇县续志》卷十八《风俗志》.民国十八年(1929)刻本. 被引量:1
  • 8彭作桢等修,刘玉田等纂.《完县新志·行政第二》下.1934年排印本. 被引量:1
  • 9《乡政问题决议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页. 被引量:1
  • 10《乡村自治问题决议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第403页.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76

同被引文献263

引证文献8

二级引证文献9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