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7-128,共2页
Thinking
共引文献39
-
1李荣林,李薇薇,彭英,周建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评价体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3):49-52. 被引量:21
-
2郭列侠,包志毅.休闲观光农业与城市发展关系探讨[J].农场经济管理,2007(3):59-61. 被引量:10
-
3郑文俊,周志翔.基于旅游视角的农业景观吸引力及其测评体系[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0):146-148. 被引量:7
-
4刘松杨,侯元凯,相延,张彦.艺术农田的景观特征及规划设计研究[J].北方园艺,2009(10):234-238. 被引量:14
-
5刘佳,么加利.资源整合视角下少数民族家庭历史文化教育的误区分析[J].中国家庭教育,2010(1):28-31.
-
6黄欢,唐文.农业植被景观的生态美学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0(11):63-63. 被引量:4
-
7刘佳.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的误区分析——基于历史文化资源整合视角[J].教育文化论坛,2010,2(2):56-59. 被引量:3
-
8高玉玲,于晓蒂,黄绍文.哈尼梯田文化审美的再认识[J].贵州民族研究,2010,30(3):55-61. 被引量:4
-
9王燚.近十年来国内环境美学研究述评[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3):57-66. 被引量:2
-
10李武亚.西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3):20-24.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24
-
1甘德欣,龙岳林,袁锡姿,齐增香.紫鹊界梯田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对策[J].经济地理,2007,27(6):1056-1058. 被引量:13
-
2覃峭.梯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07,24(9):88-89. 被引量:5
-
3卢光祥.梯田旅游前景与梯田保护[J].红河学院学报,2003,1(5):87-91. 被引量:3
-
4陈丽军,罗芳,柯珍堂,夏庆利.哈尼梯田旅游对大别山农耕文化旅游的启示与借鉴[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7):4291-4293. 被引量:4
-
5何丽芳.紫鹊界梯田景观资源与旅游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4):75-76. 被引量:7
-
6陈燕.哈尼族梯田旅游的文化之美[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2):154-158. 被引量:1
-
7贺剑武.广西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桂林龙胜龙脊梯田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00-10302. 被引量:18
-
8张海翔.云南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1-3. 被引量:9
-
9高玉玲,于晓蒂,黄绍文.哈尼梯田文化审美的再认识[J].贵州民族研究,2010,30(3):55-61. 被引量:4
-
10陈丽军,卢明强.哈尼梯田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86-89. 被引量:8
-
1汪力娟.哈尼族梯田文化述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28-33. 被引量:11
-
2许敏,田志勇.从现代文明角度看哈尼族梯田文化[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1):53-57.
-
3陈燕.哈尼族梯田旅游的文化之美[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2):154-158. 被引量:1
-
4陈燕.浅谈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开发[J].全国商情,2009(10):92-93.
-
5陶柯.论王竑文化的性质、内涵及其不朽的社会价值[J].甘肃高师学报,2012,17(3):101-106. 被引量:2
-
6陈燕.生态博物馆: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和谐统一——建立云南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构想[J].红河学院学报,2009,7(6):6-10. 被引量:8
-
7杨金海.中华文化继往开来[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4-5.
-
8张汝龙[J].商品与质量,2010,0(30):45-45.
-
9吉木阿洛,巴且日火.凉山彝族女性头饰的文化审美势态[J].凉山大学学报,2003,5(1):147-151.
-
10陈燕.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内涵、成因与特点[J].贵州民族研究,2007,27(4):105-109. 被引量: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