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消除饮用水中异臭味研究进展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随着天然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和工业农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量的增加,导致以其为水源的给水厂出水中异味和臭味增大。而此现象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饮用水中产生异臭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作者
段跟定
刘海华
宋玉
机构地区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气厂
出处
《甘肃科技纵横》
2008年第5期89-90,共2页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Gansu
关键词
饮用水
异臭味
嗅和昧
分类号
TU991.25 [建筑科学—市政工程]
TS364 [轻工技术与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25
同被引文献
53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7
参考文献
1
1
王士芬.
湖泊水藻类的去除方法[J]
.污染防治技术,2000,13(1):23-25.
被引量:26
共引文献
25
1
郭烽,武周虎,姚杰,史坚鹏.
水的异味去除技术研究进展[J]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26(1):55-58.
被引量:5
2
蔡云龙,臧维玲,刘学华.
河口区虾类育苗用水预处理工艺研究[J]
.水产科技情报,2005,32(3):99-101.
被引量:1
3
李文达,王心源.
生态水力学原理在巢湖富营养化控制中的应用[J]
.江苏环境科技,2006,19(1):40-42.
被引量:4
4
熊勤,刘治华,张一卉,梁慧芳,杨劭,李家麟.
纳米杀藻布杀藻效果研究[J]
.环境科学,2006,27(4):715-719.
被引量:11
5
李小彩,胡文容,裴海燕,涂开封.
一株溶藻细菌(P15)的溶藻效应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9):8-11.
被引量:9
6
马超,潘伟斌,林敏,刘晶.
3株溶藻细菌溶藻特性的初步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10):47-51.
被引量:8
7
朱建文,张珍,吴燕君,徐新华,汪大翚.
饮用水水源藻类生长规律及去除方法[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35(6):644-647.
被引量:4
8
孔赟,缪礼鸿,曾驰,宋瑶,王爽.
溶藻链霉菌SG-001发酵条件的优化及溶藻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6):1361-1364.
被引量:2
9
王刚,陈杰瑢.
水体藻类污染去除方法研究进展[J]
.水处理技术,2010,36(9):16-20.
被引量:6
10
彭喜花,于鹄鹏.
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研究综述[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31(2):55-58.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53
1
李士虎,朱明.
分光光度法测定单胞藻数量初步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0(z1):8-9.
被引量:12
2
杨炳武,王锐.
包头市画匠营子总水源厂冬季水质异味分析研究[J]
.给水排水,2008,34(S1):149-151.
被引量:6
3
陆少鸣,朱争亮,杨立.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处理含锰源水[J]
.中国给水排水,2004,20(6):53-54.
被引量:4
4
董正臻,董振芳,丁德文.
快速测定藻类生物量的方法探讨[J]
.海洋科学,2004,28(11):1-2.
被引量:54
5
纪荣平,吕锡武,李先宁.
富营养化水源水中嗅味物质的去除技术[J]
.给水排水,2004,30(10):8-13.
被引量:26
6
袁志彬,王占生.
臭氧-活性炭工艺在给水处理中的作用研究[J]
.工业用水与废水,2005,36(1):1-4.
被引量:27
7
余健,许建华.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染原水[J]
.中国给水排水,1993,9(6):47-49.
被引量:4
8
杜喆华,何正浩,瞿晶晶,李劲,何欣.
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工艺及其发展[J]
.水资源保护,2005,21(2):9-11.
被引量:4
9
马军,刘晓飞,王刚,李继,张金松,贺彬.
臭氧/高锰酸盐控制臭氧氧化副产物[J]
.中国给水排水,2005,21(6):12-15.
被引量:20
10
许建华,万英,汤利华,王白杨.
微污染原水的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技术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3(4):376-381.
被引量:61
引证文献
5
1
陈晨,马晓雁,李军,张赟.
水中典型致臭藻类培养浓度与吸光度、浊度关系探讨[J]
.四川环境,2010,29(4):31-34.
被引量:7
2
沈兆祥.
复合高锰酸盐-粉末活性炭联用除臭试验[J]
.城镇供水,2011(2):25-26.
3
刘丽仪,谢茵茵,黄剑明.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
.河南化工,2014,31(3):25-30.
被引量:4
4
刘丽仪,谢茵茵,黄剑明.
臭氧活性炭技术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作用[J]
.福建分析测试,2014,23(4):57-62.
被引量:5
5
苏子杰,魏泽文,陈忠,陈飒,袁辉洲,赵旺,张锡辉.
纯氧预曝气-生物过滤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中试研究[J]
.给水排水,2015,41(7):23-2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7
1
姬利军,李彦丽,孔令娟.
浅谈刚毛藻处理技术实践[J]
.城镇供水,2023(S01):105-109.
2
贺春花,黄翔鹄,李长玲,杜暖,冯志杰.
温度、光照度、盐度和pH对颤藻生长的限制条件研究[J]
.渔业现代化,2011,38(6):20-25.
被引量:15
3
刘国红,林营志,刘波,林乃铨.
芽胞杆菌菌体浓度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4):213-217.
被引量:5
4
潘莉,梁再辉,王体明,刘钦甫.
南水北调来水对北京市净水工艺的影响[J]
.给水排水,2016,42(2):9-13.
被引量:3
5
冯唐锴,江雪,王炳山,蔡新安,张耀,付金梅.
混合藻体溶液中藻体浓度检测方法优化的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7(20):20-21.
被引量:2
6
杜茂林.
臭氧及其在给排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探析[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17(4):179-179.
被引量:1
7
李湘萍,王传斌,张建光,刘彬,刘菊平,陈冠益.
生物炭对水中重金属及有机物去除的应用现状[J]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8,34(5):1047-1056.
被引量:14
8
马艳,张鑫,韩小蒙,杨海军,王春雷.
臭氧微纳米气泡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
.净水技术,2019,38(8):64-67.
被引量:12
9
胡天佑,唐瑾,王皓文,陈志莉.
O3-BAC技术处理饮用水进展[J]
.当代化工研究,2019,0(17):5-8.
被引量:1
10
王苏女,张晓娜,刘清华.
活性炭过滤与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的对比研究[J]
.供水技术,2019,13(5):1-3.
被引量:2
1
刘夏伊.
饮用水的异味问题和去除技术研究——专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敏[J]
.水工业市场,2009(9):34-35.
被引量:1
2
黄惠燕,陈牧民,关心丽,陈丽如.
新型除臭剂与活性炭联合投加去除水体异臭味[J]
.中国给水排水,2007,23(2):83-85.
被引量:3
3
张东,戴婕,任汉文,于建伟,童俊,陈洪斌.
微污染江河原水高效净化关键技术与示范[J]
.给水排水,2013,39(3):21-24.
被引量:2
4
信娜.
在家里如何对付PM2.5[J]
.百姓生活,2016,0(4):77-77.
5
许经纶(编译).
原水中的天然有机物去除方法比较[J]
.上海水务,2010(1):50-50.
6
王晓昌.
臭氧用于给水处理的几个理论和技术问题[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0(4):307-311.
被引量:27
7
黄秀华,孙郁莉.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酚类化合物[J]
.中国给水排水,2000,16(3):52-53.
被引量:19
8
张颖清.
测定生活用水中酚类化合物含量的气相色谱法研究[J]
.中国科技财富,2011(4):49-49.
9
陈永祥,王浩,周毅.
浅谈南方某城市排水体制的改造思路[J]
.绿色科技,2012,14(10):235-236.
被引量:1
10
陈国光,蔡云龙,杨一琼.
臭味层次分析法在上海市饮用水中的应用[J]
.给水排水,2011,37(3):9-13.
被引量:4
甘肃科技纵横
2008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