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绿色崛起”:中国对世界的新贡献--中国应当对人类发展作出五大贡献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人类发展有三个方面的重大贡献: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及对世界减少贫困人口的贡献。今后几十年中国还需要对人类发展作出两大新贡献,一个就是绿色贡献,这次北京奥运会倡导和坚持的"绿色奥运",即是这种贡献的表现之一;
作者
胡鞍钢
机构地区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出处
《人民论坛》
2008年第18期24-25,共2页
People's Tribune
关键词
人类发展
中国
世界
应当
全球经济增长
“绿色奥运”
北京奥运会
改革开放
分类号
F113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K02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86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86
1
段义鑫,段进东.
绿色信贷的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中国经贸导刊,2019(10Z):31-35.
被引量:1
2
金碚.
1978年以来中国发展的轨迹与启示[J]
.中国工业经济,2007(5):5-12.
被引量:23
3
樊彦芳,刘凌,陈星,熊丽君.
层次分析法在水环境安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5):512-514.
被引量:56
4
胡鞍钢.
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J]
.天津社会科学,2005(4):74-77.
被引量:15
5
宋林飞.
“中国模式”的成功与未来[J]
.社会科学战线,2006(2):166-177.
被引量:18
6
曹颖.
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
.生态经济,2006,22(5):330-332.
被引量:21
7
刘绛华.
软实力——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
.求实,2006(12):71-74.
被引量:23
8
胡长生.
论自主创新的战略意蕴及其对策[J]
.求实,2007(5):46-50.
被引量:7
9
陈清泰.
走出“世界工厂”误区[J]
.瞭望,2007(29):24-27.
被引量:6
10
Joseph S.Nye,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4
1
胡长生.
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及其启示[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2(4):38-43.
被引量:5
2
胡长生.
论中国模式及其软实力[J]
.求实,2009(8):50-54.
被引量:8
3
胡长生.
中国模式软实力:从增长模式到发展模式[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2(4):88-94.
被引量:2
4
龚虹波,陈金阳,陈慧霖,李昌达.
环境治理绩效评估研究综述[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1,34(1):102-109.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
22
1
黄金辉,丁忠毅.
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2010(5):31-39.
被引量:60
2
乔夏阳,鲁宽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0-32.
被引量:2
3
冉文伟.
“中国模式”研究综述[J]
.学会,2011(3):59-64.
被引量:2
4
张茜.
“中国模式”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和军事[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5):75-76.
被引量:2
5
曾帆捷.
浅析中国模式的内容与八大特征[J]
.经济研究导刊,2012(1):3-4.
6
杨旎.
“中国模式”的验证、特征与展望[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2,26(3):54-58.
7
甄红菊.
文化软实力语境下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路径探讨[J]
.社科纵横,2012,27(11):15-17.
被引量:1
8
天羽,韩娜娜,易春秋.
浅论“中国模式”的和平与发展战略[J]
.科技视界,2013(13):76-76.
9
江涛,张杰.
理性看待中国模式的相关问题[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6):98-101.
10
陈安杰.
学界关于“中国模式”的认知与思考[J]
.大连干部学刊,2013,29(12):35-39.
1
吕明哲.
浅谈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J]
.知识经济,2011(10):83-83.
2
朱克.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及教育面临的挑战[J]
.教育探索,1999(3):7-8.
3
教育部将与福建省和厦门市共同重点建设厦门大学[J]
.中国高校技术市场,2001(3):15-15.
4
胡鞍钢.
绿色现代化:中国未来的选择[J]
.学术月刊,2009,41(10):73-78.
被引量:19
5
杨开忠,周文兴,王彩凤.
知识贡献与地区新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J]
.财经科学,2004(3):50-54.
被引量:2
6
胡鞍钢.
如何看待现代中国崛起[J]
.开发研究,2005(3):1-5.
被引量:9
7
张传燧.
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3):16-21.
被引量:1
8
延揽英才的重大举措 ——湖北省实施“楚天学者计划”述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12):4-5.
9
魏青,郭东强.
浅论企业知识贡献激励机制的有关问题[J]
.市场周刊,2008,21(8):7-8.
10
刘川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建设和谐大学[J]
.中国高等教育,2006(9):23-25.
被引量:6
人民论坛
2008年 第1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