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西藏研究》
CSSCI
2008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Tibetan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07
-
1熊文彬,廖旸,泽巴多吉.西藏昌都元代绘画遗存的调查与初步研究——兼论波罗风格在西藏和内地之间的传播线路[J].形象史学,2021(2):219-241. 被引量:2
-
2黄盛璋.关于古代中国与尼泊尔的文化交流[J].历史研究,1962(1):92-108. 被引量:11
-
3王邦维.峨眉山继业三藏西域行程略笺释[J].南亚研究,1993(2):36-40. 被引量:8
-
4黄盛璋.《西天路竟》笺证[J].敦煌学辑刊,1984(2):1-13. 被引量:19
-
5王红元.三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与书史研究[J].文献,1979(1):283-297. 被引量:5
-
6米辰峰.马比荣与西方古文献学的发展[J].历史研究,2004(5):140-154. 被引量:17
-
7沈卫荣.重构十一至十四世纪的西域佛教史——基于俄藏黑水城汉文佛教文书的探讨[J].历史研究,2006(5):23-34. 被引量:32
-
8郑阿财.论敦煌俗字与写本学之关系[J].敦煌研究,2006(6):162-167. 被引量:14
-
9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162-16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被引量:2
-
10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8页.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7
-
1陈君.汉魏六朝诗文文本的流动与变异[J].文学评论,2021(1):179-187. 被引量:2
-
2杨勇军.袁枚与裕瑞交往考略——写本文化研究的一个实例[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2):48-56. 被引量:1
-
3孙少华.钞本时代的文本抄写、流传与文学写作观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5):107-116. 被引量:6
-
4伏俊琏.写本时期文学作品的结集——以敦煌写本Дx3871+P.2555为例[J].文学评论,2018(6):193-201. 被引量:7
-
5张苇航,段逸山,于业礼.上海地区馆藏中医药抄本概况分析——兼论抄本医书的定位与研究展望[J].中医药文化,2020,15(1):1-7. 被引量:5
-
6伏俊琏,胡圆圆.写本学与中国古人的读书生活[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2(1):214-223. 被引量:1
-
7达娃次仁.西藏山南吉如寺藏写卷《大般若经》题记考证[J].攀登(藏文版),2024(1):45-57.
-
1邱泽奇.学术与翻译[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1(1):22-22.
-
2马福德.关于伊斯兰典籍翻译的一些思考[J].中国穆斯林,2003(6):58-61.
-
3李文海.对现场短新闻的几点思考[J].新疆新闻界,1991(6):18-19.
-
4李文昌.博物馆建筑及其与陈列的关系[J].装饰,2009(3):35-38. 被引量:6
-
5朱丽.从顺应论角度看语码转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1):171-173. 被引量:6
-
6“独家新闻”新解[J].新闻前哨,2006(7):79-79.
-
7张艳国.我从《青年史学》起步[J].历史教学问题,1997(1):38-39.
-
8孙红梅.《说文解字注》对同义动词的辨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6):51-53.
-
9陈朝旋.网络时代,别让“本报讯”落伍[J].军事记者,2006(12):52-52.
-
10王玮.我国网络计量学研究状况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6):576-579.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