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经济聚集效果视角对比分析西安高新区的竞争力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高新区的发展与区内各经济要素的聚集密切相关,对于经济聚集的研究也成为高新区研究的重要部分。对比西安高新区与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的标杆——北京中关村与上海张江后发现,如果聚集程度发展到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聚集将出现负效应,此时增加要素投入并不能获得最大收益,高新区的发展也存在同样问题。因此,除了聚集效应之外,更应注意聚集效果如何。
作者
袁晓玲
黄新梅
许扬
机构地区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
航天通信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处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3-85,共3页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关键词
西安高新区
聚集效应
聚集效果
对比研究
分类号
F127.41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9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294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7
1
刘友金,黄鲁成.
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
.中国工业经济,2001(2):33-37.
被引量:177
2
盖文启,王缉慈.
从硅谷的成功看中国高新区的发展[J]
.中国工业经济,1999(12):38-42.
被引量:57
3
张忠德.
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
.特区经济,2006(2):282-284.
被引量:7
4
金相郁,高雪莲.
中国城市聚集经济实证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4,11(1):42-47.
被引量:32
5
李清均.
产业集聚研究综述[J]
.学术交流,2005(7):101-104.
被引量:8
6
王缉慈 ... ..创新的空间[M],2001.
7
綦良群,李楠.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及集聚效应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07,26(2):16-18.
被引量:21
二级参考文献
19
1
王缉慈,宋向辉,李光宇.
企业衍生:北京新技术集聚体形成的重要特征[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1995(6):8-13.
被引量:47
2
张少杰,徐颖,杨雪.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在功能效应研究[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6(3):51-58.
被引量:12
3
曾忠禄.
产业群集与区域经济发展[J]
.南开经济研究,1997(1):69-73.
被引量:95
4
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被引量:1
5
Glaeser E.L.新区域经济学[A].Glaeser,E.L.城市,信息与经济增长[C].,1994..
被引量:1
6
金炯国.韩国空间结构论[M].汉城:汉城大学出版部,1997..
被引量:1
7
宫本宪一.区域经济学[M].东京:有斐阁,1990..
被引量:1
8
.最近,集群(cluster)研究较多.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和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不同的概念.产业集群是产业聚集的有机联系,技术革新和知识创新在此发挥重要的作用[Z].,..
被引量:1
9
王建生,北京科技报,1999年
被引量:1
10
吴敬琏,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294
1
袁晓玲,王芳,许杨.
西安高新区集聚经济效应计量分析[J]
.经济师,2007(10):280-281.
被引量:1
2
李静.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6,8(6):36-37.
被引量:1
3
黄源.
促进成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以软件产业为研究对象[J]
.科技信息,2008(26).
4
李娣.
长株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企业衍生机制研究[J]
.科技资讯,2008,6(16).
被引量:1
5
金长宏,李国昌,曹泽,陈剑云.
对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考[J]
.科技和产业,2008,8(12):1-3.
6
凌艳.
论中国产业集聚的机制及效应[J]
.科技经济市场,2007(4):79-80.
7
陈杰昌.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加快民政工作法制化进程[J]
.中国民政,2002(12):23-25.
8
王宁.
互联网条件下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J]
.管理观察,2008(Z1):53-55.
被引量:2
9
卞彬,倪春华.
论产业集群的培育与政府作用[J]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06,7(4):73-75.
被引量:2
10
王宇飞,郑怡.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及面临的问题[J]
.大众商务,2010(10):309-309.
同被引文献
7
1
张忠德.
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
.特区经济,2006(2):282-284.
被引量:7
2
罗晖.
我国高新区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
.科研管理,2006,27(2):65-71.
被引量:15
3
王卫红,魏巍.
中外高新区发展与管理模式研究——广东高新区与美国硅谷的比较[J]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12):9-12.
被引量:10
4
Sang-Chul. Science parks in South Korea and Sweden: A study on comparison between Taedok Science Town and Idean Science Park [J]. Korea Observer, Spring 2002,33 (1).
被引量:1
5
张伟,顾朝林,陈田,邱友良.
中国高新技术区的综合评价[J]
.地理研究,1998,17(3):233-241.
被引量:49
6
张克俊,侯智龙.
成都与北京上海深圳高新区的比较研究[J]
.中国科技产业,2003(8):19-21.
被引量:5
7
曹俊文,徐莉.
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3):19-23.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
1
1
夏茂森.
浑南高新区竞争力的比较评价及发展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3):63-6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戴明锋,查奇芬.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68-75.
被引量:8
1
把握机遇主动融入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J]
.贵州信息与未来,2014,0(5):7-10.
2
王传仕,王培志.
聚集效应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5):64-67.
被引量:2
3
汪纪戎.
坚持循环经济理念 建设生态滨海新区[J]
.港口经济,2005(5):10-11.
4
黄小军.
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 促进云南跨越发展[J]
.社会主义论坛,2016,0(5):37-38.
5
以供给侧改革做优实体经济[J]
.中国中小企业,2016,0(12):13-13.
6
王腾坤,高正伦.
区域经济聚集效果与研发水平外溢之探讨——以台湾制造业为例[J]
.中国经济评论(1536-9056),2008,8(10):1-13.
7
胡如乔.
共享经济聚集个人、组织与平台优势[J]
.销售与管理,2015,0(12):43-45.
8
李健英.
空间经济聚集与分工外部性[J]
.广东社会科学,2007(1):29-34.
被引量:6
9
宋阳标.
曹妃甸如何打造循环经济典范[J]
.大经贸,2009(11):48-50.
被引量:1
10
陈波.
中国人口分布与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1(22):8-10.
被引量:7
理论导刊
2008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