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走向主体间性——和谐社会下人格发展的新向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人格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发展必然呼吁与之相适应的主体间性人格的发展;同时主体间性人格的发展对和谐社会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主体间性人格是实现和谐社会人与人的共生的前提;主体间性人格是实现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共赢的基础;
作者
王冬云
机构地区
吉林大学农学部公共教学中心
出处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12,共4页
Changbai Journal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主体间性
人格
分类号
B0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257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人民出版社,1956.
被引量:10
2
彭未名著..交往德育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509.
3
[美]埃里希·弗洛姆.人的呼唤[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被引量: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上)[M].人民出版社,1979.
被引量:5
5
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走向类主体的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被引量:1
6
冯建军.
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1):115-121.
被引量:216
7
[美]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被引量:4
8
张青兰著..人格的现代转型与塑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54.
9
李刚.
传统“中心论”向当代“和谐共生论”的复归——“人”与“自然”得以显现的必然路径[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5):4-7.
被引量:15
10
衣俊卿.人类发展状况批判与人学主题的确立.中国社会科学,1998,(1).
被引量:12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邓晓芒.
补上“实践唯物论”的缺环——论感性对客观世界的本体论证明[J]
.学术月刊,1997,29(3):28-33.
被引量:22
2
邹诗鹏.
遮蔽与解蔽:走出启蒙的当代困境[J]
.天津社会科学,1997(2):12-16.
被引量:2
3
冯建军.
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6-90.
被引量:83
4
小威廉姆E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21.
被引量:45
5
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53.
被引量:69
6
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现代交往与共生、共同的思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被引量:3
7
霍埃.批评的循环[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被引量:10
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被引量:1
9
张曙光.论当代哲学的多元视域及其融合[N].光明日报,2005-04-01.
被引量:1
10
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8.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257
1
汪小亚.
主体间性理论下“微超”视频口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J]
.学园,2019,0(13):35-37.
2
李刚.
实践自然观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1):1-3.
3
陈存志,刘苹.
论新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构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S1):284-285.
被引量:4
4
杨红梅,汪晓琳.
德育主体在德育交往嬗变中发展[J]
.孝感学院学报,2007,27(5):106-109.
5
万进.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高校图书馆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J]
.科技信息,2008(24).
被引量:1
6
严红艳.
以主体间性视角构建和谐的职业教育师生关系[J]
.农业网络信息,2012(12):141-143.
被引量:1
7
徐凤萍.
小班化班级文化的建构与学生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J]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2(11):73-74.
8
朱春发.
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的研究型教学[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17(5):119-122.
被引量:11
9
王啸.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道德教育[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0-25.
被引量:17
10
冯霞.
人文奥运对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J]
.体育文化导刊,2005(12):32-33.
被引量:15
1
施经.
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危机[J]
.消费导刊,2011(6):106-107.
2
仲霞.
走向主体间性: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历程[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5):89-95.
被引量:3
3
简圣宇.
略谈巴赫金外位性理论的发展过程[J]
.河池学院学报,2015,35(4):1-5.
4
李江静.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变迁——以文化艺术审美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9(6):9-11.
被引量:2
5
李念念.
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基本特征探析[J]
.科教导刊,2014(1):205-206.
被引量:1
6
王栋,王聪.
后分析哲学视阈中的意义理论研究[J]
.求索,2012(8):200-202.
7
程慧敏,李和平.
全球化下价值观的新特征[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83-88.
被引量:2
8
杨敏.
主体间性教育探讨[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35(1):54-56.
9
白臻贤.
语言与存在的信仰维度: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外语学刊,2010(5):1-6.
被引量:7
10
文成国.
研究对立统一规律的现实意义及其方法[J]
.中外企业家,2011(4X):189-190.
长白学刊
2008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