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洋场遗风与改造运动交织的暧昧历史——重读《上海的早晨》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综观近年有关上海及上海文学的研究,往往泛泛地将其纳入中西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中进行考察,忽略了上海在建国后十七年特别是建国初被社会主义文化"改造"的历史及其复杂性。《上海的早晨》通过描写新中国成立初劳资之间争夺城市空间的斗争,表达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获得独立的特定历史阶段对物质和资本的复杂感受。本文从改造的主题、新人的形象、空间的叙述三方面重读这部作品,指出作者革命理性与都市感性的交织与笔下这段革命与浮华变奏的历史构成了对应关系。
作者
吴秀明
郭传梅
机构地区
浙江大学中文系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97,共7页
Fujian Tribune
关键词
文化改造
新人形象
叙述空间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98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3
1
李欧梵.
上海,作为香港的“她者”──双城记之二[J]
.读书,1999,0(1):50-57.
被引量:4
2
王晓明.
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J]
.文学评论,2002(3):5-20.
被引量:92
3
周而复.
往事回首录[J]
.新文学史料,2002(1):104-110.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1
1
《上海文学》1999年总目录[J]
.上海文学,1999(12):79-80.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98
1
武兆雨.
“文明的生机处处”——从王安忆的《考工记》谈起[J]
.华夏文化论坛,2024(1):164-170.
2
王小平.
世情叙事经验的流动与整合——论张怡微的上海书写[J]
.南方文坛,2024(4):154-157.
3
陈江平.
论王安忆乡村书写的叙述方式及其变化[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12(4):68-73.
4
张灿荣.
批判的历史——对“文革”后小说二十年历史批判意识的考察[J]
.南方文坛,2003(4):29-35.
5
鲍国华.
论《台北人》中的上海形象[J]
.华文文学,2003(6):23-27.
被引量:6
6
康瑾.
又一种上海生活——评王安忆新作《桃之夭夭》[J]
.当代作家评论,2004(4):111-113.
被引量:2
7
孙胜杰.
现代性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怀旧”[J]
.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2(1):34-37.
8
曾令存.
1948-1949:《大众文艺丛刊》[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2):45-69.
被引量:12
9
于文秀.
虚浮与贫困——当下文坛检省[J]
.社会科学战线,2004(5):63-68.
10
林晓华.
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繁荣之因新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2):137-140.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5
1
钱中文.
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J]
.文学评论,1999(2):5-19.
被引量:118
2
郭传梅.
革命与浮华的并置——试论《上海的早晨》的空间叙述[J]
.文艺争鸣,2007(5):158-160.
被引量:2
3
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论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1).
被引量:1
4
江涛.
“十七年文学”研究的疑问及学术突围[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8(3):210-216.
被引量:1
5
陈耘.
年青的一代[J]
.上海戏剧,1963(Z1):44-70.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3
1
杨虹.
现代性与中国商界小说的叙事沿革[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12(5):45-50.
被引量:1
2
吴琼.
革命逻辑下遮蔽的“现代”城市——解读《上海的早晨》[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5(5):108-112.
被引量:1
3
江涛,胡硕.
被压抑的“市民伦理”——浅谈“十七年文学”中的城市书写[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7,38(2):122-125.
二级引证文献
2
1
谢志远,杨虹.
中国古代商界小说创作的三种结构类型[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4(1):127-131.
被引量:1
2
郭传梅.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研究述评[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2):70-74.
1
赵毅衡.
选择与目的[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2):28-29.
2
郭传梅.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研究述评[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2):70-74.
3
冯新平.
个人身份与自我在历史中的嬗变——读薛忆沩[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4):81-84.
被引量:1
4
张新颖.
出处[J]
.长城,2011(7):170-171.
5
郜元宝.
“创作”和“议论”——反思“新文化”与“新文学”的一个角度[J]
.南方文坛,2016(1):6-13.
被引量:1
6
晓燕.
周而复及其巨著《长城万里图》[J]
.今日中国,1995,44(12):16-18.
7
赵兰英.
收获在四季[J]
.瞭望,1995(Z1):44-45.
8
苏华.
一本有价值的书:《吉庄纪事》[J]
.神州,2012,0(5S):59-61.
9
李洁非.
“十七年”中短篇小说钩检[J]
.文艺争鸣,2016(1):18-30.
被引量:2
10
陈晋.
传统戏曲与文化改造(上)——毛泽东与中国文艺之四[J]
.文艺评论,1991(1):4-12.
被引量: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