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开拓--从董学文的《文学原理》看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发展
被引量:1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3-126,共4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8
-
1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突破之途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4):41-47. 被引量:72
-
2王元骧.评我国新时期的“文艺本体论”研究[J].文学评论,2003(5):7-19. 被引量:18
-
3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09.
-
4毛庆耆等著..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68.
-
5陶东风著..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210.
-
6董学文,张永刚著..文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99.
-
7[德]康德 著,蓝公武.纯粹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60. 被引量:1
-
8[苏]列宁(В·И·Ленин) 著,联共(布)中央附设马恩列学院.列宁文集[M]人民出版社,1954.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28
-
1杜书瀛.论人类本体论文艺美学[J].文艺理论研究,1989(3):14-24. 被引量:11
-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1987年.第421-422、422页. 被引量:185
-
3狄尔泰 艾彦 逸飞译.《历史中的意义》[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被引量:9
-
4恩格斯.《反杜林论》[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7、348、348页. 被引量:64
-
5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被引量:2
-
6叔本华(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被引量:3
-
7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A]..朱光潜全集(第1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被引量:1
-
8中国社科院美学研究室 刘小枫译.美学译文(第3辑)[C].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 被引量:1
-
9熊伟(赵勇译).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被引量:1
-
10尼采(张念东译).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被引量:1
共引文献88
-
1朱立元.简谈美育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基本书写方式和主要原则[J].华夏文化论坛,2023(2):157-164. 被引量:1
-
2何光顺.公共阐释下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实践[J].南京社会科学,2018,0(5):128-135. 被引量:3
-
3周丰.由历史的起源至现时的发生:“审美发生”的神经美学转向[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1(2):146-161. 被引量:3
-
4过嘉会,李志艳.“虚掷”:一个新的美学范畴[J].设计艺术研究,2021(2):135-138.
-
5叶碧.试论美育的渗透性[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6(9):16-19. 被引量:1
-
6王金山."文艺理论学"科学性与价值取向刍议——兼与董学文先生商榷[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2(4):85-87.
-
7吴时红.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础与审美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008(12):107-113.
-
8祁志祥.“重构”:“建设性后现代”方法论阐释[J].学习与探索,2015(8):118-134. 被引量:4
-
9李海明.诗歌的本体性思维色彩:关注人类社会的真相与趋向——《芝加哥》与《熟悉黑夜》评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3):74-77.
-
10罗宏.“文学终结”论的中国解读[J].学术研究,2004(10):120-123.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2
-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4. 被引量:748
-
2董学文.文艺理论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被引量:1
-
1刘淮南.《文学原理》的原理性与人文关怀[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8(3):8-9.
-
2钱中文.简评中国诗学的“五”、“四”说[J].文艺研究,1995(5):151-154.
-
3王彦霞.新的阐释 新的追求——评董学文、张永刚著《文学原理》[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2):6-7.
-
4《文学原理》[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1):125-125.
-
5郭凤娟.谈形象的核心地位[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4):70-71.
-
6王泽庆.《文学原理》研究性教学探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29(5):1-6.
-
7易彬.最初的契约:回国初期的穆旦[J].读书,2012(3):113-126.
-
8罗强烈.主体性与文学语言的选择[J].文艺研究,1986(5):94-97. 被引量:5
-
9刘阳.心性价值走向与学术场景估计 与《文学原理》修订版商榷[J].博览群书,2003(5):72-74.
-
10黄圭.一部闪耀着睿智和真知灼见的专著——简评裴斐的《文学原理》[J].天府新论,1991(4):9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