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77-278,共2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参考文献2
-
1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707.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5-696页. 被引量:311
共引文献310
-
1王福民.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特质[J].东南学术,2007(5):4-11. 被引量:2
-
2陈荣富.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世俗化理论——兼评伯格的“非世俗化”理论[J].学术月刊,2007,39(10):34-39. 被引量:3
-
3孙熙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对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6):11-14. 被引量:3
-
4刘鑫铭,王红梅.浅析恩格斯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J].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1-4. 被引量:1
-
5常绍舜.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看系统论与还原论的适用范围[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1):87-89. 被引量:20
-
6马翀炜,覃雪梅.文化产业与文化多样性[J].思想战线,2008(1):36-41. 被引量:2
-
7朱天明.“两次转变”与马克思的“新哲学”、“新世界观”——兼与王东、姚顺良教授等商榷[J].学术月刊,2008,40(1):31-36.
-
8吴晓明.作为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8(1):24-39. 被引量:35
-
9吴新叶.农村基层公共空间中的政府在场——以基层的政治性与社会性为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1):56-61. 被引量:5
-
10周建伟,陈金龙.为什么“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毛泽东农民理论的一个解读[J].现代哲学,2008(1):59-66.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6
-
1廖志刚,任中平.论政治妥协与社会和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27(6):18-21. 被引量:3
-
2韩永红.从历史的角度看宪法变迁的互动与妥协[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2):18-22. 被引量:3
-
3高韵青.浅议法国大革命中吉伦特派的历史地位[J].法国研究,1987(1):49-54. 被引量:1
-
4雨果,著,叶尊,译.《九三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被引量:1
-
5俞睿.社会冲突与政治妥协:社会和谐的内在张力[J].探索,2008(6):65-69. 被引量:4
-
6金重远.两个拿破仑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兼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J].探索与争鸣,2004(2):15-17. 被引量:3
-
1万其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的思想史考察[J].法治,2011(9):4-10. 被引量:1
-
2热扎克.铁木耳.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J].新疆社会科学,1998(3):56-65. 被引量:1
-
3马大正.民族团结 人心所向──读《民族团结教育读本》[J].新疆社会科学,1998(2):93-94.
-
4辛世俊.培育公民社会的根据及其意义[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5(4):87-92.
-
5王喜录.“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及意义[J].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6(1):19-23.
-
6新和.自治区社科联召开常委会和全委(扩大)会总结1996年工作部署1997年工作[J].新疆社科论坛,1997(1):71-71.
-
7王天木.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彻底废除旧法原理的发展[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3,5(1):9-13.
-
8陈琪.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启示下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J].时代金融,2011(10X):65-65.
-
9金红.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J].传承,2011,0(4Z):30-31. 被引量:1
-
10辛向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坚持“五个不能偏离”[J].求实,2015(11):4-10.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