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京电子》
1997年第11期13-16,共4页
Beijing Electronics
同被引文献10
-
1裴成发.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构想[J].图书情报工作,1997,41(2):35-38. 被引量:9
-
2王东艳.中、美国家二次信息系统管理模式比较[J].图书情报工作,1998,42(4):43-46. 被引量:4
-
3潘继财.我国商情类数据库的现状及开发策略[J].情报学报,1998,17(5):321-324. 被引量:9
-
4李志义.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信息产业面临挑战[J].图书与情报,1999(4):24-26. 被引量:7
-
5李国杰.迎接21世纪 全面进入信息时代[J].中国信息导报,2000(1):4-4. 被引量:6
-
6赖茂生.21世纪的电子信息服务体系(上)[J].中国信息导报,2000(1):6-9. 被引量:25
-
7新文.技术创新:中关村尚能饭否?[J].中国信息导报,2000(1):27-28. 被引量:2
-
8倪莉.网络信息资源与数据库产业的建设[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2):56-57. 被引量:21
-
9魏新高.孵化中关村[J].中国信息导报,2000(2):27-28. 被引量:3
-
10周智佑.国内外信息服务产业与市场的分析和比较(上)[J].中国信息导报,2000(3):14-17.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8
-
1韩振华,王崧.国外产业高端化发展经验借鉴研究[J].特区经济,2009(5):84-85. 被引量:8
-
2陈隽.上海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0):94-99. 被引量:1
-
3王园春.我国信息服务业的现状分析及展望[J].情报科学,2002,20(1):105-107. 被引量:6
-
4裴成发.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互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2,46(2):93-97.
-
5王立荣,范永海.市场开放对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J].图书情报知识,2002,19(3):47-49. 被引量:3
-
6杨光,裴成发.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2(4):100-101.
-
7徐宝祥.吉林省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发展战略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2(2):234-238. 被引量:3
-
8蔚海燕,裴成发.中国信息化的构成与实现路径[J].图书与情报,2003(6):2-4. 被引量:1
-
1朱玉华.虚拟世界中的真实家园——中国校友录网站的服务功能及其发展状况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4,19(4):61-62. 被引量:3
-
2迟学斌,顾蓓蓓,武虹,王龙,朱鹏.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及平台发展状况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3,35(11):6-13. 被引量:9
-
3李莉.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2(z1):85-86.
-
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二)[J].中国经济信息,2003(7):60-69.
-
5陆晓亮.最新TOP500超级计算机发展状况分析[J].高性能计算技术,2003,0(3):62-64.
-
6陈幼松.一九九七年微处理器领域巡礼[J].电子与信息化,1998(4):12-14.
-
7一九九七年硬件发展热点[J].电子产品世界,1997,4(3):43-44.
-
8贺博,王欣.个人云存储市场发展状况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2012(8):11-14. 被引量:7
-
9张德民.计算机硬件存储设备与网络存储的发展状况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30(4):253-253. 被引量:1
-
10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Internet Development Research Department.2014年下半年企业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发展状况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6):69-7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