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杂种小麦三系制种的增产途径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杂种小麦能否推广,主要取决于杂交种子生产的成本和价格,而成本和价格又与产量关系密切。笔者根据4a制种的实践,就如何提高三系小麦制种产量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
作者
孙琪
周桂萍
李尚义
姚金玲
盛宣国
钱秀萍
机构地区
滁州市农技推广中心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7年第4期314-316,共3页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键词
小麦
杂交种
三系法
制种
增产
分类号
S512.103.5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53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3
参考文献
9
1
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赵惠燕,王小利.
陕西杂种小麦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
.陕西农业科学,1997(3):7-14.
被引量:7
2
孙琪,李尚义,周桂萍,姚金玲,盛宣国,钱秀萍.滁州市试种杂种小麦情况[J]作物杂志,1997(02).
被引量:1
3
张晓科,张改生,王军卫.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1997,17(2):4-7.
被引量:4
4
郭瑞星,邵仁学,湖北省种子总公司.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1996,35(6):25-28.
被引量:19
5
何中虎.第5届国际小麦会议概况[J]世界农业,1996(11).
被引量:1
6
王苏,赵寅槐,邹明烈,周文春,王书文.
江苏省杂种小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
.江苏农业科学,1996,24(3):15-17.
被引量:5
7
刘仲齐,饶世达,蒲宗君.
杂种小麦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J]
.四川农业科技,1996(2):14-15.
被引量:4
8
邹明烈,赵寅槐,王苏,王书文,周文春.
小麦T型恢复系R16的选育及其表现[J]
.江苏农业科学,1994,22(3):8-9.
被引量:2
9
赵寅槐,冯晓棠,邹明烈,陆维忠.小麦显性矮秆不育系的选育[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5(04).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郭嘉诚.
四川两系法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获得重大突破[J]
.种子,1993,12(3).
被引量:1
2
王鹏科,黄寿松,李万隆.
小麦核型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93(2):46-48.
被引量:6
3
张海清,刘雄伦,何觉民,戴君惕,邹应斌,周美兰.
两系杂交小麦研究 Ⅲ.两系杂种小麦优势的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1993(1):7-9.
被引量:6
4
柴守诚,刘大钧.
普通小麦雄性不育及杂种小麦研究简评[J]
.江苏农业科学,1995,23(1):18-20.
被引量:5
5
余国东,谭昌华,杨沛丰,张宗华,潘颖.温光型核不育小麦选育成功[J]四川农业科技,1992(06).
被引量:1
6
邹明烈,柏贵华,赵寅槐,王苏.小麦品种不同株高等基因系赤霉病抗性比较[J]江苏农业学报,1988(01).
被引量:1
7
赵寅槐,冯晓棠,邹明烈,陆维忠.小麦显性矮秆不育系的选育[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5(04).
被引量:1
8
赵凤梧,李慧敏,李洪武.
利用化学杀雄剂EK和ES诱导普通小麦雄性不育[J]
.华北农学报,1993,8(S1):16-20.
被引量:3
9
孙兰珍,高庆荣,崔德才,王桂荣.
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V型初步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3(1):1-8.
被引量:10
10
赵寅槐,马正强,刘大钧.
小伞山羊草(Aegilops umbellata)恢复基因向小麦的转移[J]
.Acta Genetica Sinica,1991,18(6):529-536.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33
1
桑伟,韩新年,田笑明,刘炜.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及研究进展[J]
.种子世界,2005(2):30-34.
被引量:1
2
王绍美,许立峰,付宪奎,贾兴华,吴斌.
我国烤烟杂种优势利用现状与展望[J]
.中国烟草科学,2005,26(1):6-9.
被引量:31
3
桑伟,韩新年,田笑明,刘炜.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及研究进展[J]
.种子,2005,24(5):50-54.
被引量:15
4
高庆荣,王大为,田纪春.
超级麦育种的重要途径——杂交小麦的优势利用[J]
.山东农业科学,2005,37(3):11-13.
被引量:21
5
柳迅生.
小麦杂种优势研究现状及利用对策[J]
.贵州农业科学,2005,33(4):91-93.
被引量:4
6
杨辉,张明辉,王飞雪,杜昌学,马吉坡.
化学杂交剂SC205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06,52(2):17-18.
7
杨木军,李绍祥,刘琨,顾坚,田玉仙,杨和仙,周金生,陈佩度.
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4):27-31.
被引量:24
8
乔晓琳,高庆荣,张爱民,赵桂清,刘正斌,邱新民.
小麦K、V、T、CHA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的光合特性分析[J]
.作物学报,2006,32(9):1323-1328.
被引量:13
9
徐仲阳,张改生,牛娜.
小麦杀雄剂SQ-1反复施用与人工多次模拟降雨对其药效及植株结实率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5):42-44.
10
谢玲玲,刘峰,颜合洪.
我国烟草杂种优势利用概况[J]
.作物研究,2006,20(5):494-497.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53
1
聂迎彬,韩新年,田笑明,穆培源,邹波.
影响小麦杂交制种产量因素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74-76.
被引量:7
2
张改生,吴兆苏,俞世蓉,曹海陆.
5种易恢复小麦雄性不育类型新保持系资源的建拓与研究(英文)[J]
.西北农业学报,1993,2(3):19-24.
被引量:4
3
许轲,张洪程,葛鑫,戴其根,刘强,于松溪,徐宗进.
施氮方式对中筋小麦陕农229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25(4):25-29.
被引量:12
4
何觉民,戴君惕,邹应斌,张海清,刘雄伦,欧仕益,周美兰.
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理论与两系杂交植物Ⅰ.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理论[J]
.湖南农学院学报,1994,20(1):1-5.
被引量:24
5
黄光永,陶军.
“两系”小麦材料C_(49-87)S的育性稳定性研究[J]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95(5):38-39.
被引量:7
6
魏益民,张国权,欧阳韶晖,杨天章.
杂种小麦部分品质性状的研究[J]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23(1):26-29.
被引量:18
7
田笑明,吴玉珍,穆培源,穆廷文,韩新年.
Q型杂种小麦杂种优势研究初报[J]
.新疆农业科学,1996,33(5):198-200.
被引量:4
8
詹克慧,程静,崔党群,范濂,许海霞,宋迎辉.
小麦K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J]
.作物学报,2006,32(6):873-877.
被引量:16
9
杨木军,李绍祥,刘琨,顾坚,田玉仙,杨和仙,周金生,陈佩度.
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4):27-31.
被引量:24
10
叶优良,韩燕来,王文亮,黄玉芳.
高产小麦氮肥施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264-267.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
4
1
桑伟,韩新年,田笑明,刘炜.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及研究进展[J]
.种子世界,2005(2):30-34.
被引量:1
2
桑伟,韩新年,田笑明,刘炜.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及研究进展[J]
.种子,2005,24(5):50-54.
被引量:15
3
崔凤娟,田笑明,韩新年,穆培源,桑伟,聂迎彬,王亮,邹波.
小麦AL型胞质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2):190-193.
被引量:3
4
阮仁武,严莉莉,胡丹,刘星贝,佘恒志,徐曼曼,李中安,易泽林,杨宇衡.
父母本行比及氮肥施用量对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5):14-17.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23
1
权威,孙辉,赵昌平,刘黎明,于卓.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转换规律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349-6350.
被引量:7
2
龚宏伟,马翎健,何蓓如,范春燕,武涵,李薇.
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敏感时期核糖核酸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J]
.麦类作物学报,2008,28(1):31-34.
被引量:6
3
靳凤,马翎健,范春燕,王爱芳,何蓓如,李宏斌.
非1B/1R和1B/1R类型小麦K型雄性不育系穗长和小穗数性状的遗传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09,29(1):18-23.
被引量:3
4
行翠平,安林利,韩东翠,史民芳.
小麦蓝粒两用系的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2009,37(3):33-35.
被引量:3
5
杜文平,徐利远,余桂容,宋军,王一.
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四川小麦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09,29(4):588-591.
被引量:6
6
王金厚.
杂种优势在小麦育种上的利用途径[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114-114.
7
行翠平,安林利,韩东翠,史民芳.
小麦蓝粒两用系杂交后代遗传分离规律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4):12-15.
8
李艳飞,马翎健,王爱方,靳凤.
一个水稻育性相关基因在小麦雄性不育系中的表达[J]
.麦类作物学报,2011,31(3):416-420.
9
陈佳娜,周美兰,茹振刚,陈静,杨文平.
两系小麦BNS花粉育性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作物研究,2012,26(4):344-349.
被引量:7
10
龚宏伟.
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发育过程中核糖核酸酶活性的变化[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63-65.
被引量:1
1
孔琪,周桂萍,李尚义,姚金玲,盛宣国,钱秀萍.
杂种小麦三系制种的增产途径[J]
.作物杂志,1997(6):25-25.
被引量:1
2
闻敏,周元坤.
谈提高我省杂交稻制种产量与质量的关键[J]
.种子世界,1997,0(2):20-21.
3
刘永峰,孟冬林,黄卫华,赵玉萍.
合肥地区棉花杂交种子生产技术及效益分析[J]
.农技服务,2013,30(2):111-111.
4
陈正武,王艳飞,张霞,于海生.
中国黄瓜杂交种子生产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3):245-248.
被引量:4
5
张俊发,郑念新,周广仁.
杂种小麦三系制种的增产途径探索[J]
.中国农学通报,1998,14(5):62-63.
被引量:1
6
杨保昌,张国良,陈金节,徐志灵,张克龙,王合勤.
杂交水稻制种轻栽培技术初报[J]
.种子世界,1998(5):18-19.
7
谢太理,李体琛.
广西玉米杂交种子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J]
.广西农业科学,2005,36(5):487-488.
被引量:2
8
李树林,周志疆,周熙荣.
油菜显性核不育三系法制种[J]
.上海农业学报,1995,11(1):21-26.
被引量:29
9
罗兵,李芳.
浅谈杂交油菜两系制种关键技术[J]
.新农村(黑龙江),2014,0(22):153-153.
10
卢炳茂.
影响杂交稻三系制种结实率的主要制约因素及调节技术[J]
.福建农业科技,2004,35(3):2-3.
被引量:1
安徽农业科学
1997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