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空间的意义:救亡语境下的方言与新诗

The Significance of Space:Dialects and New Poems in Salvation Context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从1937年到1949年,持续性的全国大规模战争催生了救亡这一宏大主题,战争文化心理引起新诗的历史性变迁。现代诗人生命个体在驱赶与停留中不断体验逃亡,其地域观念与空间意识由此敞开。相应的是,新诗语言大面积的散文化与口语化,夹杂各地民众方言在内的日常口语,成为战争语境下新诗语言的常态。 From 1937 to 1949, the sustainability of national large-scale war gave birth to a grand theme such as salvation. The psychological of the war culture leads to a historic change in new poetry. As individual experience, the modern poets were expelled and fled here and there. In this context, their geographical concept and space awareness were widened. Accordingly, in a large area, the New Poetry language, mixed with many dialects, becomes a normal style in that time.
作者 颜同林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5-130,共6页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方言入诗 救亡语境 口语 空间体验 Dialect into poetry Salvation context Spoken Space experienc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5

  • 1徐迟.抒情的放逐[J].顶点,1939,(1). 被引量:12
  • 2周红兴著..艾青的跋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620.
  • 3王佐良.《穆旦:由来与归宿》,《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怀念诗人、翻译家穆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页. 被引量:9
  • 4老舍.《三年写作自述》,《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8页. 被引量:3
  • 5袁可嘉:《诗的新方向》,《论新诗现代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23页。 被引量:5
  • 6朱自清.《抗战与诗》,《新诗杂话》,第37页,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10月. 被引量:5
  • 7艾青:《诗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艾青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7页、第136页. 被引量:2
  • 8李怡.《穆旦:黄昏里那道夺目的闪电》,《现代:繁复的中国旋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被引量:1
  • 9艾青.《吴满有·附记》,《解放日报》1943年3月9日. 被引量:2
  • 10冯乃超,荃麟执笔.《方言文艺问题论争总结》,见华嘉.《论方言文艺》,人间书屋1949年版,第46-58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3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