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参考文献34
-
1吴秀明..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M],2004.
-
2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2003.
-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1999.
-
4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30.
-
5刘心武.《十年琐忆》,《刘心武文集》第8卷,第120页,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 被引量:1
-
6.《教程》[M].,.第65页. 被引量:2
-
7关海庭.“文化大革命”与当代中国改革模式的选择[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7(4):58-71. 被引量:7
-
8涂光群著..五十年文坛亲历记(1949-1999) 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301.
-
9http://www, wentan, com/html/renwu/writerstory/2005 - 10/27/28324. html. 被引量:1
-
10刘心武著..心灵体操[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342.
共引文献7
-
1傅书华.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与武侠文化传统[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4):99-103. 被引量:3
-
2赵景刚.十余年来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述评[J].学术界,2006(6):268-273. 被引量:5
-
3李勇.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及其现实意义[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9):8-12.
-
4陈红艳,田建荣.“文革”期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影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90-93. 被引量:1
-
5胡安全,宋曲霞.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起源问题研究综述[J].中共党史研究,2012(4):98-105.
-
6常轶军.“八二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保障[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5(6):68-76. 被引量:2
-
7阮清华.国际社会需要与中国改革开放史研究[J].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23(1):17-25.
同被引文献77
-
1刘心武.《班主任》的前前后后[J].天涯,2008(3):189-194. 被引量:6
-
2张法.伤痕文学:兴起、演进、解构及其意义[J].江汉论坛,1998(9):58-62. 被引量:24
-
3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J].文学评论,1998(6):39-49. 被引量:80
-
4曾镇南.刘心武论(上)[J].社会科学战线,1986(3):260-274. 被引量:5
-
5郭文静,倪宗武.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谈刘心武短篇小说中灵魂受扭曲的人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2(2):61-66. 被引量:1
-
6王纪人.复苏期的文学潮流[J].文艺理论研究,1980(1):160-167. 被引量:4
-
7当代文学学术讨论会在长春召开[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135-135. 被引量:1
-
8中国当代文学学术讨论会在长春举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9,19(5):8-8. 被引量:1
-
9尤西林.无产阶级启蒙的呼声——谈《班主任》中的谢惠敏形象[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8(2):87-90. 被引量:2
-
10吴高福.革命现实主义的胜利——评刘心武《班主任》等六篇短篇小说[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9,33(2):25-29. 被引量:4
引证文献9
-
1江丽.“伤痕文学”的差异性——以《班主任》《伤痕》为中心[J].长城,2010(11):156-162.
-
2李云.“文革”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发生——从几个会议说起[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6):130-139.
-
3李定春,刘智伟.转折时代教育问题的呈现及启示——重读《班主任》[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1(10):53-54.
-
4李定春.展现教育问题的教育小说——重读刘心武的《班主任》[J].湘南学院学报,2012,33(1):103-105.
-
5李宗刚,田仁云.文学的传播与经典的诞生——传播学视野中的《班主任》[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4(1):93-99. 被引量:1
-
6李石.多学科交叉语境下的“政治美学”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4(4):23-26.
-
7马春花.暧昧的开端:《班主任》的性别与历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6):180-193.
-
8李徽昭.悖谬的“伤痕”文学共识——《班主任》与《伤痕》的裂隙及其弥合[J].艺术广角,2021(4):90-96.
-
9王琼.“伤痕”文本内外的共谋与异质[J].文学评论丛刊,2012,0(1):58-67. 被引量:1
-
1张德祥.论中篇小说艺术形态的特征[J].文艺评论,1985(6):47-59. 被引量:2
-
2高运荣.浅析《透明的红萝卜》的艺术技巧[J].语文建设,2016,0(6Z):31-32.
-
3马德翠.对"新写实小说"何以进入文学史的反思[J].河北学刊,2007,27(4):124-127.
-
4董芳.诗人的忧患与真诚——略论邵燕祥杂文的审美品格[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0(1):72-75.
-
5王干.青年评论家之旅[J].青年文学,2001,0(8):110-112.
-
6吴冰沁.女人的世界有多大?[J].文化月刊,1999,0(2):58-60.
-
7吴福辉.为真正的教材型文学史一辩——现代文学史质疑之四[J].文艺争鸣,2008(3):42-46. 被引量:6
-
8贾国俊.回看寻根文学民族认同的得与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0(9):73-74.
-
9王辉斌.关于蔡琰诗歌真伪的再讨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20(5):63-68. 被引量:1
-
10余玮.吉狄马加:土地和生命的歌者[J].时代文学,2016,0(1):130-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