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超越现代性何以可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反思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超越现代性,既折射出现代化进程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只要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新型关系,超越现代性是完全可能的。但这些新型关系的"泛文化性"和"无根基性"决定了它们只不过是现代性局限的单纯反向放大或矜持外推的结果,因而其对现代性的超越是否具有历史现实性,同样值得反思。
作者
崔伟奇
机构地区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34,共4页
Study & Exploration
关键词
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8
参考文献
8
1
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被引量:2
2
王治河..后现代主义辞典[M],2004.
3
格里芬.后现代宗教[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被引量:1
4
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新实用主义社会、政治和法律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被引量:1
5
高宣扬著..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68.
6
格里芬.超越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7.
被引量:1
7
贝斯特.后现代转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
被引量:15
8
丰子义.发展的探索与反思——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1.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5
1
黄瑞雄,邹顺宏.
从SSK科学观的演进看STS的实践化转向[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6):49-53.
被引量:8
2
刘玲华.
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11):26-32.
被引量:3
3
陈友良,申连云.
当代翻译研究的后现代特征[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44-46.
被引量:6
4
张晶.
审美经验迁转论[J]
.社会科学辑刊,2006(3):197-202.
被引量:4
5
曾国平,张德昭.
环境伦理学与后现代主义[J]
.教学与研究,2006(8):63-70.
6
吴宁.
列斐伏尔现代性理论的思想渊源[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2):5-12.
7
夏玉珍,姜利标.
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反思[J]
.河南社会科学,2010,18(1):118-121.
被引量:3
8
王贵楼.
资本的现代性叙述——马克思和后继者[J]
.教学与研究,2011(5):36-41.
被引量:2
9
陈后亮.
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化差异——以城市建筑为视角[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76-80.
10
朱彦振.
哈维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探析[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2):44-47.
同被引文献
11
1
张萍.
大卫·雷·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5):28-30.
被引量:5
2
陈慧.
论大卫·林奇电影的不确定性[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2):37-41.
被引量:3
3
何菊玲.
教师专业成长的现象学旨趣[J]
.教育研究,2010,31(11):88-94.
被引量:47
4
刘雅林,杜尚荣,李森.
论悟性认识论观照下的有效教学[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12(8):19-22.
被引量:3
5
李长伟.
师生关系的古今之变[J]
.教育研究,2012,33(8):113-119.
被引量:87
6
杜尚荣,施贵菊.
论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源自“淘宝大学”的教育反思[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5):15-18.
被引量:2
7
何菊玲.
教师是谁?——关于教师身份的本体性追问[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2):98-103.
被引量:30
8
高德胜.
论道德作为现代教育之代价[J]
.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0):1-9.
被引量:23
9
鲁洁.
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
.教育研究,2002,23(1):3-9.
被引量:204
10
杜尚荣,李森.
中小学教材编写逻辑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论教材编写的教学逻辑体系[J]
.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0):34-39.
被引量:55
引证文献
2
1
李军.
异化的师生关系:“解构”与“建构”[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4):140-147.
被引量:27
2
杜尚荣,李森.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4):88-9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8
1
张艳丽,李姝丽,杨森林,张运良.
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实现高校师生关系新面向——以西安文理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坊”为例[J]
.科教导刊,2023(7):90-92.
2
邵晓枫.
中国师生关系观变迁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3):10-16.
被引量:10
3
王彦飞,宋婷.
时代境遇与主体需求契合的高校辅导员师生关系重构[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20(4):36-40.
被引量:3
4
刘影,吴玲.
论师生关系的异化与重构——以研究生教育为例[J]
.知与行,2017(9):147-150.
被引量:2
5
沈啸.
论师生关系出现僵局后的教育智慧[J]
.成才之路,2017,0(29):14-15.
6
杨丽丽.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师生共同体建设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8(3):207-211.
被引量:13
7
陈思曼,宋德如.
情深意重 亦师亦友——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师生关系建构的启示[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6):103-105.
被引量:1
8
陈晓斌,王丹.
论书院制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基于师生共同体的视角[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5):24-27.
被引量:3
9
黎琼锋,周凤霞.
关心理论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构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4):32-35.
被引量:23
10
廖其发.
论胡适、郭沫若十二三周岁前所学课程及启示[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3):1-13.
被引量:1
1
李少军.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由来及其特征[J]
.教学与研究,1999(7):57-60.
被引量:7
2
刘建涛,戴金阁.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现实维度初探[J]
.许昌学院学报,2009,28(4):5-7.
被引量:1
3
陈思妤.
论大卫·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及启示[J]
.神州,2012,0(5X):23-24.
4
郭剑林.
略论生态伦理、天人合一与集体主义的统一[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4):10-14.
5
王伟然.
中国古代关于人自身矛盾的历史探微[J]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4):21-25.
6
张步仁.
人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生长点[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18(5):23-26.
7
张少国.
寡欲则安[J]
.政工研究文摘,2009(4):127-127.
8
卢牡丹.
生生之德的生命伦理意蕴[J]
.青年与社会(下),2015,0(4):277-278.
9
黄栩鑫.
人性与制度的建构——荀子与卢梭思想比较[J]
.宜宾学院学报,2009,9(8):26-29.
被引量:1
10
姜炳炎.
跟着儿子学快乐[J]
.家长,2015,0(7):1-1.
学习与探索
200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