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老舍笔下老派市民国民性弱点分析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老舍在其小说中成功刻画了"老派市民"形象。这些市民思想愚昧,夜郎自大,墨守成规,保守庸俗,苟安懦弱。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展现了旧北京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实现了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作者
董克林
机构地区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0-143,共4页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关键词
老舍
老派市民
“国民性弱点”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86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4
1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被引量:2
2
刘增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被引量:1
3
黄修已.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被引量:1
4
舒济,舒乙.老舍小说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
1
张春玲.
论郁达夫小说《沉沦》的艺术特色[J]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71-73.
同被引文献
186
1
何云贵.
试论老舍“现代性”思想的纬度与深度[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23-27.
被引量:2
2
李兆虹.
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1):42-44.
被引量:1
3
陈涛.
老舍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研究[J]
.作家,2012(22):26-27.
被引量:1
4
陈红旗.
都市体验、革命叙事与老舍的文化选择[J]
.民族文学研究,2012,30(6):28-34.
被引量:2
5
张曼,李永宁.
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2):98-106.
被引量:17
6
关纪新.
满族伦理观念赋予老舍作品的精神烙印[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5):114-120.
被引量:5
7
牟正纯.
毛泽东早期的改造国民性思想[J]
.山东社会科学,1999(5):69-71.
被引量:4
8
赵慧峰.
略论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国民性的体认[J]
.学术月刊,1998,30(12):104-109.
被引量:3
9
汪卫东.
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内在逻辑系统[J]
.鲁迅研究月刊,1999(7):5-12.
被引量:14
10
陈鸣树.
关于鲁迅论国民性的几个问题[J]
.天津社会科学,1981(1):78-8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5
1
吴金玲.
老舍现代京味小说中的老北京平民文化[J]
.北方文学(下),2013(7):16-17.
2
李泽中.
从三类市民形象看老舍的国民性批判思想[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76-78.
被引量:1
3
郭辉.
国民性的生态学意蕴[J]
.青海社会科学,2016(3):181-186.
4
魏韶华,李雅坤.
2006—2016年老舍研究述评[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8(4):98-106.
被引量:1
5
石小寒.
近二十年“文化老舍”研究的几个关键词--老舍研究动向的一种考察[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9):20-3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
1
黄翔.
巧夺天工的《茶馆》写作技巧[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9):37-38.
被引量:2
2
石小寒.
近二十年“文化老舍”研究的几个关键词--老舍研究动向的一种考察[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9):20-31.
被引量:1
3
林玮.
“重写”路径的差异及启示:两部老舍中短篇小说译集之比照[J]
.华文文学,2024(6):76-84.
1
申红江.
论老舍对鲁迅传统的继承和发展[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S2):1-3.
2
李一.
老派市民与旗人原型——论老舍小说中匿名的旗人身份[J]
.青年文学家,2013,0(21):21-21.
3
张直心.
老舍小说中的文化批评[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1996(1):28-29.
4
孙义博.
《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分析[J]
.北方文学(中),2016,0(9):98-98.
被引量:1
5
杨恒.
浅议阿Q的精神胜利法[J]
.文学教育(中),2015,0(11):142-142.
被引量:1
6
王翠荣,关群.
苦涩的记忆 真诚的悲悯——解析萧红的《呼兰河传》[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23-124.
被引量:1
7
陈友军,刘晓玲.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3):51-54.
被引量:1
8
王建青.
审视中的北京文化——重读《四世同堂》[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16-17.
9
张秀琴.
论萧红对鲁迅传统的继承[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24(6):618-623.
被引量:2
10
王红玉.
“顾影不自怜”的悲剧——试论《阿Q正传》的国民性批判[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0(9):78-79.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