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对一批散在输液反应的甘露醇注射液内毒素定量分析考察
被引量:
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采用细菌内毒素自动定量分析技术,对一批热原检查合格而临床出现散在输液反应的甘露醇注射液进行了内毒素定量分析考察.结果表明,该批产品内毒素含量达到了其内毒素限值,是造成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根据临床输液反应的特点,分析指出脑血管系统疾病可能会增加机体对热原质的敏感性.结合甘露醇注射液的生产过程,认为其易于热原质的污染,生产部门必须予以重视.
作者
侯庆源
孙历生
赵炜
机构地区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
出处
《现代应用药学》
CSCD
1997年第3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输液反应
甘露醇
注射液
内毒素
定量分析
分类号
R927.11 [医药卫生—药学]
R914.1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215
同被引文献
80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77
参考文献
1
1
夏振民.
药品细菌内毒素检查的限值[J]
.药物分析杂志,1995,15(3):54-55.
被引量:216
共引文献
215
1
边力,郝俊海,白春英,韩斯琴.
鲎试剂法测定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中的热原[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3):255-256.
2
王亚娟.
注射用头孢他啶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05,2(24):114-115.
3
吕晓川,王晓蕾.
脑复康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的研究[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1(1).
4
王晓蕾,吕晓川.
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的研究[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1(4).
5
宜全,肖贵南,张贵平.
动态比浊法鲎试验定量分析催化剂的细菌内毒素[J]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2002(4):68-70.
被引量:1
6
吴晓斌,关卫真,潘建明.
心脏基础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J]
.今日药学,1996,15(3):31-34.
7
李展,张黎利.
盐酸头孢吡肟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实验研究[J]
.中国药品标准,2004,5(3):34-36.
8
吴静,毛晓冬.
研究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测定34倍人工肾透析液热原[J]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07A):1126-1127.
9
郭维儿.
尼莫地平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研究[J]
.中国药师,2004,7(9):709-710.
被引量:1
10
吴明生,沈刚,原永芳.
复方苦参碱注射液的内毒素检查法[J]
.药学服务与研究,2004,4(3):277-278.
同被引文献
80
1
王世烈,李明华,陈麒.
活性炭对内毒素的吸附作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5(6):26-28.
被引量:3
2
陈秀芬.
鲎法检测部分输液阳性原因分析[J]
.中国药学杂志,1994,29(9):541-542.
被引量:3
3
吴晓斌,伍俊明.
异舒吉液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J]
.广州医药,1995,26(5):47-48.
被引量:2
4
王亚平.
微孔滤膜处理方法对大输液中细菌内毒素限量的影响[J]
.中国药师,2005,8(8):707-708.
被引量:1
5
李荣华,杨济林.
输液发热反应导致死亡原因分析及教训(附5例报告)[J]
.临床误诊误治,1995,8(1):13-15.
被引量:3
6
茅志安.
鲎法检测20%甘露醇注射液细菌内毒素之我见[J]
.药学实践杂志,1995,13(1):28-29.
被引量:2
7
严崇荣.
输液反应的药物治疗[J]
.综合临床医学,1996,12(1):7-7.
被引量:3
8
赵树琛,刘桂荣,魏颖.
输液加药后微料污染情况调查[J]
.中国药事,1996,10(1):50-51.
被引量:10
9
郭录平.
氯化钾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查[J]
.药物分析杂志,1996,16(4):262-262.
被引量:4
10
刘国杰.药剂学(第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751.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9
1
曹荣辉.
药剂学基础技能考核方法的改革[J]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7):2400-2401.
2
王亚平.
散在性输液反应与制剂因素的相关性论述[J]
.中国药房,2006,17(10):785-786.
被引量:3
3
张树翠,于永兴,胡茂德.
临床输液反应诱发原因再分析[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14(1):18-19.
4
李俊丽,刘晓颖.
临床输液反应的应急处理方法及治疗措施探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10-12.
被引量:2
5
王文学,郭辉,潘巧娜.
脑梗塞病人甘露醇输液反应实验研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0,17(2):155-157.
被引量:1
6
曲申宁,陈淑芹.
医院输液剂制备中细菌内毒素污染及其控制[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00,17(3):158-160.
7
伍利锋,汪穗福,颜可智.
鲎试剂检测化学类药品细菌内毒素的研究现状[J]
.中国药业,2001,10(4):57-59.
被引量:7
8
曹双全.
输液反应2326例原因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2,2(5):293-295.
被引量:11
9
曹双全.
输液反应2326例原因分析[J]
.中国药房,2003,14(4):237-239.
被引量:54
二级引证文献
77
1
孔晓霞.
92例输液反应的临床处理措施[J]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14,0(14):77-77.
2
李茵,于高路.
精制红花注射液与右旋糖苷-40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探讨[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2(6):19-21.
被引量:2
3
赵兴梅.
小儿临床输液反应的分析及预防[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33(S1):294-295.
4
王荣环.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4,10(2):236-237.
被引量:4
5
裴孝冬,张卫星.
甘露醇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查[J]
.中国药业,2004,13(10):37-37.
6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易霞云,黄勋,徐秀华,郭燕红.
156家医院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0):916-917.
被引量:68
7
陈子春.
不同输液系统和加药条件对输液中微生物及不溶性微粒的影响[J]
.海峡药学,2004,16(5):37-39.
被引量:5
8
张朝云,吕聪慧,刘耀宗,权欣.
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性传播疾病的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性科学,2004,13(12):16-16.
9
毕娜,刘玉莹,黄津芳,曹力.
静脉输液发热反应处理程序的建立及应用[J]
.护理管理杂志,2005,5(5):47-49.
被引量:6
10
耿艳军,李巧圣,杨立丽.
两种配制环境下静脉药物不溶性微粒的对比观察[J]
.护理研究(下半月),2005,19(5):906-906.
被引量:7
1
侯庆源,赵雁鸿.
对生理盐水的内毒素定量分析考察[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7,17(9):410-411.
被引量:1
2
侯庆源,王际传,邱波,邹朋.
对去离子水的内毒素定量分析考察[J]
.中国药业,1998,7(11):59-59.
3
祝清芬,魏霞.
动态浊度法测定多西他赛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含量[J]
.中国药房,2011,22(1):54-55.
被引量:13
4
张伶俐,李枢.
甘露醇注射液散在输液反应的发生与生产因素影响的分析[J]
.中国药房,2006,17(11):846-846.
5
徐怀友,束超,邵凤,陶春雷.
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达沙替尼的浓度及两种片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J]
.中国药房,2016,27(8):1051-1054.
被引量:4
6
陈同坡,王红程.
动态浊度法定量检测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02,15(6):543-544.
7
邵伯华.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的含量[J]
.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0,8(2):28-28.
被引量:2
8
陈新,钟太可.
医疗单位应加强对一次性输液器细菌内毒素的检查[J]
.中国药师,2002,5(2):125-126.
被引量:2
9
陆璐,郭丽.
细菌内毒素法检查临床输液反应情况及其影响[J]
.中国药师,2009,12(6):830-831.
被引量:1
10
刁继红.
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预防[J]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5-26.
现代应用药学
199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