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对江苏5条主要产业轴线全面比较的基础上。
出处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7-41,共5页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6
-
1郭志仪.“第二亚欧大陆桥发展协作系统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J].开发研究,1994(5):31-32. 被引量:2
-
2戴先杰.江苏省生产力总体布局态势分析[J].地理研究,1994,13(3):76-82. 被引量:10
-
3虞孝感等著..长江三角洲地区国土与区域规划研究 理论·方法·实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284.
-
4李饮水等著..地区经济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822.
-
5张务栋编著..交通运输布局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80.
-
6洪昌仕等著..江苏沿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272.
二级参考文献2
-
1蒋海清,中国区域经济分析,1990年 被引量:1
-
2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1988年 被引量:1
共引文献10
-
1管卫华,赵媛,林振山.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变化[J].地理研究,2004,23(4):541-550. 被引量:64
-
2欧向军,沈正平,朱传耿.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1):78-83. 被引量:95
-
3张健,陈逸,濮励杰,黄飞鸿,张继军,顾圣亮.区域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合理判定——以广西崇左市、安徽滁州市、江苏南通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5):714-718. 被引量:9
-
4李竟成,毛胜利.投资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江苏省区域经济失衡的投资因素分析[J].全国商情,2008(10):9-11.
-
5戴先杰.跨世纪发展的苏北产业布局战略思考[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9(4):43-48. 被引量:1
-
6李竟成.江苏经济增长路径选择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10):108-111.
-
7罗芳,程芳.苏中通州二甲镇产业结构定位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0):895-898.
-
8戴先杰.江苏省区域生产力布局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0(10):54-56. 被引量:14
-
9魏文杰.亚欧大陆桥的新起点[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3):14-16. 被引量:1
-
10张春梅,徐海英,张小林.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3):237-244.
同被引文献48
-
1陆建人.“增长三角”——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J].当代亚太,1994(1):33-38. 被引量:6
-
2陈传康,邓忠泉.行政区划掣肘经济发展的研究——以泰州及其港口——高港为例[J].地理学报,1993,48(4):329-336. 被引量:2
-
3朱传耿,仇方道.苏北大开发若干问题思考[J].人文地理,2001,16(4):93-96. 被引量:3
-
4吴新哲.江苏省区域经济结构与“三沿”发展战略[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10(1):13-18. 被引量:2
-
5曹小曙,薛德升,阎小培.中国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通达性[J].地理学报,2005,60(6):903-910. 被引量:249
-
6慈福义,陈烈.循环经济模式的区域思考[J].地理科学,2006,26(3):273-276. 被引量:12
-
7欧向军.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综合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5):18-23. 被引量:25
-
8张云.构建徐淮连成长三角的设想[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2):195-200. 被引量:2
-
9丁镜熙.跨世纪发展的江苏省生产力布局战略[J].经济地理,1997,17(1):11-16. 被引量:5
-
10[20]Tom Tietenberg.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第五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被引量:1
引证文献6
-
1沈山.江苏省经济地域划分与空间组织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24(3):6-8. 被引量:8
-
2张云.构建徐淮连成长三角的设想[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2):195-200. 被引量:2
-
3胡安俊,刘瑜,蒋庆丰.基于熵值法的东陇海产业带区域发展能力评价与建设策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63-67. 被引量:5
-
4胡安俊,沈山,胡瑞山.江苏省东陇海产业带区域发展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4):16-18. 被引量:2
-
5尚正永.苏北区域发展的空间整合[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4):336-339. 被引量:1
-
6陆玉麒.江苏沿江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J].地理科学,2000,20(3):284-290. 被引量:21
二级引证文献37
-
1欧向军,朱传耿.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战略演变初探[J].人文地理,2005,20(2):25-29. 被引量:27
-
2王志宪,虞孝感.江苏沿江地区城市走廊规划建设构想[J].规划师,2005,21(4):25-29.
-
3王志宪,虞孝感,刘兆德.江苏省沿江城市带的构建与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3):274-280. 被引量:8
-
4李晓蕴,朱传耿,仇方道.江苏省沿江经济带与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互动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6):783-786. 被引量:13
-
5李小建,樊新生.欠发达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1):1-6. 被引量:109
-
6段进军,吴昊.江苏沿江地区产业及空间问题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34-38. 被引量:2
-
7张云.构建徐淮连成长三角的设想[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2):195-200. 被引量:2
-
8郝金荣,徐军.泰安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98-103.
-
9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4):405-409. 被引量:34
-
10金晓斌,何立恒,易理强,周寅康.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与空间布局规划[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2):87-92. 被引量:1
-
1雷玉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知识经济之异同[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2):9-11.
-
2陆玉麒,董平.中国主要产业轴线的空间定位与发展态势——兼论点—轴系统理论与双核结构模式的空间耦合[J].地理研究,2004,23(4):521-529. 被引量:49
-
3周卫民,高慧.论江苏经济发展的弓箭式特征——沿江和沿河开发的比较分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15(2):79-82.
-
4范佳凤,许艳敏,杨绮婷,李颖欣,肖健华.粤闽鲁浙琼五省海洋资源及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3(10):11-13. 被引量:2
-
5姚华松,欧君秀.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和广东经济发展路径对比研究[J].特区经济,2010(9):15-16.
-
6刘金石.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目的与方法的比较[J].改革与战略,2016,0(9):16-20. 被引量:1
-
7王晨佳,王凯.美国和日本汽车产业对比研究——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视角[J].未来与发展,2010,31(5):110-113. 被引量:2
-
8国内财经[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7):124-126.
-
9李现刚.从马克思的劳动力——资本理论审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3,24(1):28-32. 被引量:1
-
10蒙绍荣,贺思明.泛北部湾区域科技合作管理的现状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22(12):19-2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