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
被引量:21
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7-81,共5页
Foreign Theoretical Trends
参考文献11
1 Milton M. Gordon,“The Concept of the Sub-culture and its Apphcation” , in K. Golder and S. Thornton ( ed. ), The Subculture Reader, London : Routledge, 1997, pp. 40-43. 被引量:1
2 J. Milton Yinger, “Contraculture and Subcultur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5,1960,p. 627. 被引量:1
3 Howard P. Chudacoff, The Age of the Bachelor:Creating an American Subculture,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p. 12. 被引量:1
4 阿兰·科隆.《芝加哥学派》.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版.第1页. 被引量:2
5 帕克.《特指黑人的二等种群的种族同化》[J].美国社会学杂志,1914:606-623. 被引量:1
6 K. Gelder ( ed. ), The Subculture Reader, London : Routledge ,2005, p. 21. 被引量:1
7 K. Gelder ( ed. ), The Subculture Reader, London : Routledge,2005 ,p. 82. 被引量:1
8 Phil Cohen, “Subcultural Conflict and Class”, in K. Gelder ( ed. ), The Subculture Reader, London : Routledge, 2005, pp. 86-93. 被引量:1
9 托马斯.《波兰农民》. 被引量:1
10 K. Gelder ( ed. ), The Subculture Reader, London : Routledge ,2005 ,p. 2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49
1 王卓.小镇青年:生活态度、阶层感知与身份认同[J] .西部发展研究,2021(2):3-11. 被引量:1
2 万书言.《亚文化风格的意义》的文化解读[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1):39-42. 被引量:4
3 闫卓.自媒体视域下青少年网络审丑文化生成逻辑及摆脱路径[J] .基础教育研究,2021(4):3-5. 被引量:1
4 刘纯懿,张慧瑜.媒介变迁视阈下本土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及引导策略研究[J] .东方学刊,2022(1):13-21. 被引量:1
5 燕耀,徐金丹.盗猎、狂欢与互动:鬼畜视频的传播心理研究[J] .当代电视,2021(6):81-85. 被引量:14
6 赖雯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收编:人民日报入驻“哔哩哔哩”网站的策略研究[J] .传媒论坛,2022,5(14):77-81. 被引量:2
7 杨柳.后现代主义视域下青年亚文化生成的媒体嬗变及高校的叙事对策[J] .传播力研究,2020,4(4):18-19. 被引量:1
8 金保华,张国强.大学组织文化建设刍议[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1(1):30-32. 被引量:4
9 高丙中.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中国文化的群体差异及其变迁[J] .社会科学战线,1996(2):108-113. 被引量:73
10 彭庆恩.关系资本和地位获得——以北京市建筑行业农民包工头的个案为例[J] .社会学研究,1996(4):53-63. 被引量:105
引证文献21
1 赖雯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收编:人民日报入驻“哔哩哔哩”网站的策略研究[J] .传媒论坛,2022,5(14):77-81. 被引量:2
2 朱晨曦.校园亚文化消费合理化研究及展望[J] .世纪桥,2009(13):108-109.
3 李保平.西方社会群体边缘化的亚文化机制[J] .文化学刊,2009(4):159-162. 被引量:2
4 毕伟.流浪儿童关系网络的社会功能与构建路径[J] .中国青年研究,2012(2):62-69. 被引量:2
5 吴松.论高校亚文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2012(6):61-63. 被引量:1
6 周星辰.从iphone热卖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9):35-36. 被引量:1
7 征鹏,浦颖娟,孙艳.网络青年亚文化传播路径研究报告——基于江苏21所高校的调查[J] .中国青年研究,2013(9):18-24. 被引量:19
8 吕慧.当代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3):110-112.
9 吴德群.城市化对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的影响[J] .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51-54. 被引量:3
10 韩昀.伯明翰学派女性青年亚文化研究及其范式转换[J] .青年研究,2015(1):76-83.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48
1 朱頫颖.基于CiteSpace的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23,9(1):11-16. 被引量:2
2 李杨慧.后亚文化视角下土味视频的表征与反思[J] .新媒体研究,2022,8(23):77-81.
3 何嘉欣.选秀里的歌词:女性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新文本[J] .文化研究,2020(4):341-353.
4 马若宏,王跃平.国内青年文化研究的可视化分析(2000—2020):热点与趋势[J] .文化学刊,2021(4):48-52.
5 窦靓.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背后折射的青年思想动态研究——以“佛系青年”研究为例[J] .高校共青团研究,2019,0(3):114-117. 被引量:3
6 熊江宁,李勇刚.北京“现代私塾”的现状与出路[J] .北京社会科学,2011(5):57-61. 被引量:9
7 吕慧.论青年亚文化对当代青年身心发展的影响[J] .青年与社会(下),2013(7):56-56. 被引量:1
8 何伟琴.从网络亚文化视角看网络语言[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0(11):107-109. 被引量:1
9 邹博清.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会导致我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基于对端午节与圣诞节的比较研究[J] .文化学刊,2014(6):123-131.
10 李星.网络青年亚文化在“90”后青年学生群体中的表现——对四川省部分“90后”青年群体的调查分析[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5(1):36-39. 被引量:2
1 方元务,王淑江.安全亚文化概述[J] .煤炭经济研究,2008,28(12):84-84. 被引量:2
2 彭兰,刘琳琳.拓展“关联”:新闻网站专业性重塑[J] .编辑之友,2016(2):65-69. 被引量:5
3 “不放弃就是一种成功”[J] .小读者,2011(1):72-72.
4 喻国明.整合力:2010年传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J] .新闻与写作,2009(12):1-1. 被引量:1
5 温平.信息环境与社会诸要素的关系[J] .情报科学,1999,17(4):395-398. 被引量:6
6 董中锋.论出版文化的亚文化[J] .出版科学,2016,24(1):115-117. 被引量:3
7 彭志斌.试论亚文化的积极作用[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3):215-215. 被引量:4
8 穆向阳.笑点研究[J] .科教文汇,2013(7):199-200.
9 王先宏.论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J] .戏剧之家,2011(10):83-83. 被引量:1
10 余霜.探讨新农村文化建设[J] .现代经济信息,2011,0(7X):218-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