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11
1 刘洁,李润植.作物矮化基因与GA信号转导途径[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37-40. 被引量:23
2 方家齐.豆类蔬菜化控增产措施[J] .西北园艺(蔬菜),2005(4):51-51. 被引量:3
3 乔广海,刘洪录,高富.赤霉素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J] .农业与技术,2005,25(4):129-129. 被引量:8
4 周宇,佟兆国,张开春,闫国华.赤霉素在落叶果树生产中的应用[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2):27-31. 被引量:48
5 廖开志,杨金明,马秀玲,姜飞,韩善收,朱孔华.草莓简易日光温室促成栽培技术[J] .中国蔬菜,2006(10):41-42. 被引量:7
6 Lopez-Galarza S,Pascual B.The influence of winter gibberellic acid applications on earliness,productivity and other parameters of quality in strawberry cultivation on the Spanish Mediterranean coast[J].Acta Hort,1989,265:217-222. 被引量:1
7 Lang A.The effect of gibberellin upon flower formation[J].Proc.Nat.Acad.Sci.USA,1957,3:709-717. 被引量:1
8 薛志成.赤霉素在蔬菜上的应用[J] .上海蔬菜,1998(3):41-41. 被引量:5
9 林勇,鲁雪华,郭文杰.浅谈赤霉素在一些农作物上的应用[J] .福建热作科技,1999,24(1):46-48. 被引量:3
10 董玉明,叶自新.赤霉素在蔬菜上的使用技术[J] .长江蔬菜,2003(3):28-28.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62
1 刘文芳,赵祥颖,田延军,韩延雷,刘建军.菌株SFGi-1产赤霉素发酵条件的研究[J] .中国酿造,2010,29(6):117-120. 被引量:2
2 李如升,韦玲敏,路思广.赤霉素处理打破虎眼万年青休眠的研究[J] .北方园艺,2010(12):86-87. 被引量:4
3 徐东昱,徐众帅,郭太君,金研铭.赤霉素对君子兰开花及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220-7222. 被引量:8
4 陈婷,王志国,刘四新,刘艳,李从发.绿橙常温保鲜的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2011,27(3):267-270. 被引量:7
5 李保珠,赵翔,安国勇.赤霉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5. 被引量:102
6 李珊,吕艳梅,肖层林.杂交水稻制种及生产的化学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11,25(4):400-404. 被引量:7
7 史玉琴,陈洪雨,殷志萍,王思思,梁秋元,赵文.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果蔬菜中的赤霉酸残留[J] .农药学学报,2011,13(5):551-554. 被引量:4
8 王卫,李忠海,黎继烈,曾泊全.海藻酸钙固定赤霉菌菌丝产素的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32(1):36-41. 被引量:4
9 卢春霞,罗小玲,陈霞.赤霉素的研究进展[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2,34(1):45-49. 被引量:14
10 王卫,吴耀辉,黎继烈,姚跃飞.静息培养条件下赤霉菌菌丝产素能力的研究[J] .工业微生物,2012,42(2):33-37. 被引量:1
1 王为民,镇召国,王志进.稀土在油菜上的施用效果与方法[J] .江苏农业科学,1993,21(1):13-14. 被引量:1
2 谢再稚,郭亚仙.硼肥的施用效果与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1994,22(4):49-50.
3 刘静,谯显明,等.农药施用效果差的原因与对策[J] .甘肃农村科技,2001(3):31-32.
4 詹国勤,张晓杰,储国良,付反生,丁剑英.磷酸二氢钾在草莓上的施用效果[J] .上海农业科技,1999(1):42-42.
5 稻松胜子,唐永隆.鸡粪的施用效果[J] .国外农学(蚕业),1990(2):43-46.
6 随金山,林文瑞,王福毅.几种作物硼肥施用效果和使用技术的研究[J] .土壤肥料,1990(3):22-25.
7 阿依古丽.尤努斯.钾肥在棉花上的施用效果[J] .新疆农业科技,1996(3):12-12.
8 如何使磷肥施用效果好[J] .广西热带农业,2004(2):46-46.
9 林翠兰.叶面肥的特点与施用效果[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8,7(1):88-90. 被引量:5
10 如何使磷肥施用效果好[J] .中国农业信息,2003,15(3):39-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