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629-629,共1页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同被引文献53
-
1刘凤霞,王宝石.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绩效评价与激励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S1):120-123. 被引量:3
-
2李洋,王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4,24(7):32-35. 被引量:66
-
3杨修发,许刚.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治理机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11(5):38-40. 被引量:38
-
4张涛.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比较与体系创新[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2):60-65. 被引量:3
-
5张兆国,宋丽梦,陈天骥.试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的共同治理机制[J].中国软科学,2005(3):67-71. 被引量:15
-
6陈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与公司治理的平衡原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5(8):114-121. 被引量:72
-
7张兆国,宋丽梦.企业财务主体维数、共同治理机制与共同决策效率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12):122-123. 被引量:2
-
8周德如,刘玉良.论企业战略绩效评价制度[J].辽宁经济,2006(4):80-81. 被引量:2
-
9柯恩.从可持续发展到可持续竞争优势[J].商业评论,2006(1):32-38. 被引量:11
-
10马君.基于绩效评价的员工激励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6,28(2):56-5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5
-
1高鸿雁,刘伟.服务品牌战略模型研究——以内蒙古地区汽车用品企业服务品牌战略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6):12-13.
-
2王保忠,王保庆,徐兴兵.我国会计制度环境变迁分析——基于利益集团视角[J].财会通讯(下),2010(9):110-113.
-
3于东明,张馨文,张光灿.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峨庄美术写生基地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4):66-68. 被引量:4
-
4闫凯茜.加权求总辨事务 慧眼识别独立性[J].财经界,2013(2):250-250.
-
5廖莎.大学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综述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11):108-108. 被引量:2
-
6刘春,王静.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三全公司社会责任业绩评价[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4):55-59. 被引量:2
-
7邓思宇,刘伟平,杨仙艳.保护区社区共管中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7(2):50-54.
-
8田金秋,邹若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J].财政监督,2013(35):8-9.
-
9赖锦松,余卫平.新时期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方式简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2(3):164-167. 被引量:4
-
10王成国,金宗强,姜成.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我国群众足球治理创新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2(3):168-172.
-
1李斌,冯文成.转轨时期企业治理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2(7):49-52. 被引量:2
-
2洪浩,刘巨钦.论我国企业治理理论的缺陷与改进[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60-63.
-
3魏锋,刘星.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143-147. 被引量:38
-
4徐新明.推行精细化管理 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市场,2011(40):13-13.
-
5许金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及其建设思路——来自企业治理理论的解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6(4):19-21. 被引量:4
-
6张勇.基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探析[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5(8):26-28. 被引量:2
-
7洪浩,刘巨钦.论我国企业治理理论的缺陷与改进[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1):47-51.
-
8田小平.基于财权视角论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共同治理[J].改革与战略,2016,32(3):62-65. 被引量:4
-
9李俊.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企业治理的视角[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49-55. 被引量:1
-
10张韵.产权与竞争:对国企改革的理论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10):66-6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