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武汉吸纳国际制造业转移的SWOT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制造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必然现象。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武汉需要抓住这一机遇,主动引进国际制造业,促进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武汉承接国际制造业的区域环境和条件,提出了三大主要对策:在吸纳过程中,以创新和完善各项制度为保障;在产业发展上,以解决垂直分工为切入口;在空间布局上,按板块经济的模式来进行布局。
作者
周在泉
机构地区
江汉大学商学院
出处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105-106,共2页
Commercial
基金
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武汉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发展研究(04061)
关键词
武汉
国际制造业转移
SWOT分析
对策
分类号
F291.1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2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67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4
1
曾璐.
国际制造业转移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J]
.经济前沿,2006(9):26-31.
被引量:4
2
高越,高峰.
垂直专业化分工及我国的分工地位[J]
.国际贸易问题,2005(3):16-20.
被引量:50
3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被引量:1
4
孙志毅,乔传福.
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选择探析[J]
.中国软科学,2004(8):102-108.
被引量:16
二级参考文献
22
1
郭重庆.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与品牌之路[J]
.管理学报,2004,1(1):1-3.
被引量:6
2
戚自科.
论外商直接投资的加工贸易倾向[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1999,19(1):43-49.
被引量:6
3
孙志毅,乔传福.
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选择探析[J]
.中国软科学,2004(8):102-108.
被引量:16
4
任胜钢.
产业集群:跨国公司的视角[J]
.学术月刊,2004,36(9):38-45.
被引量:14
5
任胜钢.
苏州产业集群与跨国公司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5(1):99-106.
被引量:29
6
刘志彪.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J]
.财经问题研究,2005(5):25-31.
被引量:159
7
秦蓉蓉.
论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J]
.生产力研究,2005(4):129-130.
被引量:2
8
[6]Bhutta. Khurrum S. Huq. Faizul, Frazier. Greg, Mohamed. Zubair, An Integrated Location,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Investment Model For a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Dec2003, Vol. 86.
被引量:1
9
保罗·克鲁格曼 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被引量:7
10
Arndt, Sven. "Globalization and the Open Economy",North-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997, 8(1) :71-79.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67
1
涂颖清.
全球价值链分工特征与其他国家的应对模式[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3):70-73.
2
曹明福,李树民.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来源:比较优势、规模优势和价格倾斜优势[J]
.中国工业经济,2005(10):20-26.
被引量:49
3
林曦.
我国第7类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分析——依据产业内贸易指数[J]
.亚太经济,2006(1):98-100.
被引量:6
4
黄中文,宋小娜,唐翠锋.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探析[J]
.科学管理研究,2006,24(1):56-59.
被引量:9
5
曹群.
FDI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分析[J]
.商业研究,2006(6):144-146.
被引量:7
6
孙文远.
产品内分工刍议[J]
.国际贸易问题,2006(6):20-25.
被引量:25
7
柳剑平,孙云华.
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对东亚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兼及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比较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2006(7):16-23.
被引量:36
8
曹群.
基于产业集群的FDI区位选择分析[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2-124.
被引量:4
9
曾璐.
国际制造业转移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J]
.经济前沿,2006(9):26-31.
被引量:4
10
曹明福,李树民.
全球价值链分工:从国家比较优势到世界比较优势[J]
.世界经济研究,2006(11):11-15.
被引量:25
同被引文献
6
1
王伟伟,吴成安.
论工业旅游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J]
.商业时代,2006(1):82-83.
被引量:6
2
李炯华,卢嫄.
工业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6(03Z):186-186.
被引量:6
3
李建卫.
工业旅游是城市旅游的新增长点[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1):41-43.
被引量:5
4
冯德显.
中部地区人才的资源化开发及机制创新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3):99-103.
被引量:7
5
吴荣顺,代晓艳.
江苏制造业领域中的人才国际化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8(6):93-94.
被引量:1
6
杨伦超.
论面向东盟培养外向型高级人才的策略[J]
.东南亚纵横,2008(10):57-59.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2
1
周在泉.
武汉制造业旅游的开发思路[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39-42.
2
周在泉.
中部地区在国际制造业转移中培养外向型人才的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4):80-8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曾顺鹏,李文华,张其敏,刘竟成.
石油工程国际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63-164.
2
欧水木,伍梅.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外向型高层次人才开发现状及对策[J]
.特区经济,2011(9):218-220.
被引量:1
1
陈钊,杨志远.
我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行业特征及对西部地区的启示[J]
.中国经贸导刊,2012(2):47-49.
2
朱彦恒,张明玉,曾维良.
国际制造业转移与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52-55.
被引量:2
3
姜海臣,曾永江.
用产业集群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J]
.山东经济,2006,22(3):50-53.
被引量:3
4
张茉楠.
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决定竞争力[J]
.中国经贸,2013(5):89-89.
5
周在泉.
中部地区在国际制造业转移中培养外向型人才的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4):80-82.
被引量:2
6
宋鑫陶.
中小企业生存焦灼[J]
.商周刊,2011(16):34-35.
被引量:1
7
聂飞,刘海云.
中国OFDI是否促进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基于结构传导机制视角的实证研究[J]
.经济评论,2016(4):3-15.
被引量:3
8
毛丽佳.
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0):125-125.
被引量:4
9
廖志辉.
品牌文化的作用,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J]
.A&S(安全&自动化),2005(9):74-74.
10
和新风.
全球商业《中国1000大》排行 完整珍藏版——中国企业还有十年黄金期[J]
.全球商业经典,2007(7):49-52.
商业时代
2007年 第2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