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高原藏族文化的生态环境价值探析——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拉布寺“避杀生”为例 被引量:7

An analysis on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ibetan Plateau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Avoid killing the living" in Labu Temple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独特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自然禁忌等造就了高原藏族灿烂而神秘的传统文化,他们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本文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拉布寺的"避杀生"为例,解析了神秘的藏族文化所包含的生态环境价值,同时探讨了藏族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价值得以实践的法资源应包括国家法、佛教教规以及以道德和民间风俗习惯为主的乡规民约等因素. It is the combined work of unique living environment, religious belief and natural taboo that created the splendid and mysterious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ibetan plateau. There is nothing in their life, from living pattern, the way of behavior to the folk customs, which lies outside a constructive system of inter-relationships, and all that point toward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his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case of "Avoid killing the living" in Labu Temple of Yushu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reads into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s contained in the mysterious Tibetan culture, it also discussed the law resources through which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ibetan culture is sustained, they include the state law, the Buddhist law and village regulations and folk conventions.
机构地区 青海民族学院
出处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1,共7页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Ethnic Studies
关键词 避杀生 高原藏族文化 生态环境价值 法资源 Avoid killing the living Tibetan plateau culture Valu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w resour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 1共确降措.浅谈藏族文化与环境[J].西藏研究,1994(2):137-143. 被引量:9
  • 2公丕祥著..东方法律文化的历史逻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80.
  • 3郭家骥.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J].民族研究,2003(1):48-57. 被引量:58
  • 4蒋传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中国法治社会构筑的理念[A].谢晖、陈金钊.民间法(第四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6. 被引量:1
  • 5白兴发.论少数民族禁忌文化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4):62-65. 被引量:31
  • 6张济民主编..渊源流近 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278.
  • 7冯智著..慈悲与纪念 雪域丧葬面面观[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313.
  • 8多识.爱心中爆发的智慧[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112. 被引量:2
  • 9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生产管理办法[Z]. 被引量:1
  • 10廖伯琴著..朦胧的理性之光 西南少数民族科学技术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486.

二级参考文献20

  • 1柏贵喜.南方山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9(2):50-54. 被引量:16
  • 2杜钢建.法哲学与人权法[J].天津社会科学,1994(5):61-65. 被引量:20
  • 3方朝晖.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J].中国社会科学,1994(5):82-102. 被引量:76
  • 4马戎.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J].民族研究,2000(6):33-44. 被引量:45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被引量:690
  • 6笔者给“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两个概念所下的定义,曾受到吴文藻先生相关论述的启发。他指出:“文化最简单的定义可说是某一社区内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所谓方式系指居民在其生活各方面活动的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概念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参见费孝通、王同惠:《花蓝瑶社会组织》一书导言,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受其启示,笔者认为,可将环境大致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文化是一个民族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生态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被引量:1
  • 7参见云南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云南年鉴》,云南年鉴杂志社2000年版,第373、506页。 被引量:1
  • 8“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木氏土司进占中甸,移民开垦屯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修建农田。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土归流,江边‘招佃开垦’,‘开山地、辟农田、修道路、兴水利、建村舍’。清末引入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品种,耕地面积扩大。”载中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甸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455页。 被引量:1
  • 9(清)余庆远在《维西见闻纪》中说:“古宗(明清时期汉文史籍对云南藏族的称呼)垦山地,种青稞、麦、黍,畜牛、羊取酥”。又说:“古宗……习勤苦,善治生,甚灵慧。耕耘之暇,则行货为商”。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2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被引量:2
  • 10民政部已于2001年12月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因我们的调查完成于更名之前,故本文仍沿用中甸之名。 被引量:1

共引文献141

同被引文献88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1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