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3-66,共4页
Theory Journal
参考文献4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被引量:2082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被引量:295
-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被引量:807
-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252,367,373,283,382,265,377,375,377. 被引量:909
共引文献3703
-
1孙运福.坚持以发展为中心的改革稳定观[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2):8-11.
-
2张士昌.社会发展动力的多元性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2):12-14.
-
3李爱华.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国际关系准则——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0周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93-97. 被引量:1
-
4李松玉.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121-124. 被引量:9
-
5李丹.社会主义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关系[J].社会主义研究,2004(4):15-18.
-
6周茜蓉.创造生活: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7):78-81. 被引量:1
-
7徐永军.政治制度正义、属性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14-17. 被引量:6
-
8胡敏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种主导价值观的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4(4):27-29.
-
9别红暄.论中原农村政治认同弱化的原因及对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5):24-27. 被引量:2
-
10张立荣.当代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评析与前瞻[J].中国行政管理,2002(3):58-62.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46
-
1牟杰.教师自身认同:构建教育生命的鲜活力量[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25-126. 被引量:1
-
2田园.高校不和谐师生关系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58-59. 被引量:26
-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J].广东党史,2002(2):1-1. 被引量:56
-
4刘泰来.试论人文经济学[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2):50-54. 被引量:3
-
5张晓东.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J].江海学刊,2005(4):41-44. 被引量:8
-
6方伟.河北人文精神的历史阐释与当代置换(专题讨论)——人文关怀与构建“和谐河北”的价值取向——关于河北当代人文精神的社会化实践问题[J].河北学刊,2006,26(3):188-192. 被引量:15
-
7张汝伦.再论人文精神[J].探索与争鸣,2006(5):9-13. 被引量:17
-
8李卫宁,朱耿友.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6(5):41-44. 被引量:2
-
9居峰.对高校师资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2):115-118. 被引量:14
-
10马文祥,苏静.试论社会主义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23(4):12-14. 被引量:2
-
1韩旭.十八大报告中的民生思想探析——基于《资本论》民生思想的视角[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1(3):8-10.
-
2侯智,党玲.论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中国化过程[J].兰州学刊,2008(6):32-34. 被引量:1
-
3汪征鲁.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崛起——兼论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三次转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14. 被引量:14
-
4冯彦兵.论邓小平人民主体价值观的历史地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32-34.
-
5吴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思想研究——兼论青年马克思人本理论的逻辑思路[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25(4):9-12.
-
6田海洋.马克思的人本理论与生态和谐构建[J].时代教育,2008(3):205-206. 被引量:1
-
7张长明,刘丽.论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2):66-67.
-
8王冠中.邓小平统战理论品格特征四论[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6(2):11-13. 被引量:1
-
9刘洋.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逻辑演进[J].理论建设,2014,30(1):58-61.
-
10林俊风.马克思与弗洛姆人本思想比较研究[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4(6):4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