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13
-
1张合营.论全球化的文化安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4):113-114. 被引量:4
-
2哈维·费根鲍姆;尹宏毅.全球化与文化外交. 被引量:1
-
3Jr Chas W Freeman.Arts of Power:Statecraft and Diplomacy,1997. 被引量:1
-
4汤光鸿.论国家形象[J].国际问题研究,2004(4):18-23. 被引量:70
-
5郑海中.关于文化传播的几个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05(4):133-134. 被引量:12
-
6刘中民.文化与国际政治的关系管窥[J].欧洲研究,1998,19(5):40-46. 被引量:4
-
7徐红霞,单秀丽,李丽佳.透视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3):46-49. 被引量:3
-
8Hans J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1985. 被引量:2
-
9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1995. 被引量:4
-
10李智.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J].太平洋学报,2004,12(2):64-69. 被引量:25
二级参考文献40
-
1孙溯源.集体认同与国际政治——一种文化视角[J].现代国际关系,2003(1):38-44. 被引量:69
-
2杨阳.浅析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J].现代国际关系,2002(4):38-42. 被引量:27
-
3王昱.论当代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兼评欧盟的文化政策及其意向[J].国际政治研究,2000,21(4):120-126. 被引量:30
-
4《小泉欲打对华开发援助牌》,《参考消息》2004年11月30日. 被引量:19
-
5.[N].《参考消息》,2004年2月8日. 被引量:14
-
6[美]克利福德·格尔茨 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121. 被引量:21
-
7[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被引量:91
-
8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新华社,2002年11月8日.. 被引量:17
-
9.《史记》卷62:第二版[M].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11月.第2132页. 被引量:1
-
10.《汉书》卷五十四[M].中华书局出版,1962年6月版,1975年4月第三次印刷.第2459-2470页. 被引量:2
共引文献178
-
1张方方,庞若洋.认同视角下的安哥拉语言政策研究[J].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22(1):149-164. 被引量:1
-
2刘祥平,许芊芊.从“不值一提”到“野心勃勃”:他塑中国形象的建构与变迁——以《华尔街日报》对外援助报道为例[J].新闻知识,2023(1):48-54. 被引量:1
-
3姜飞,郭金英.文化物理学视野下战“疫”视频的国家形象建构分析[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5):3-19.
-
4刘峥.话语权问题的界与度[J].中国外语研究,2019(1):116-120.
-
5赵秀凤,宋冰冰.美国智库涉华核能话语中“他者”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批评话语分析视角[J].外国语言文学,2021,38(4):353-372. 被引量:12
-
6刘诗梦.基于国家形象构建的文化翻译策略——以游记文学《禅的行囊》汉译为例[J].新纪实,2021(5):61-66.
-
7邹彦群.游记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及其翻译[J].外国语文,2012,28(S1):91-95.
-
8陈宇家.北京奥运对外传播与“和平崛起”——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新机遇[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08,24(10):72-72.
-
9李静.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华文明传四海[J].金田,2013(11):343-343.
-
10李铁立,姜怀宇.边境区位、边境区经济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以辽宁省-朝鲜边境地区经济合作为例[J].人文地理,2004,19(6):1-5. 被引量:34
同被引文献39
-
1李智.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J].太平洋学报,2004,12(2):64-69. 被引量:25
-
2魏新龙.文化外交:实现国家国际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J].理论与改革,2002(2):89-90. 被引量:6
-
3李智.试论文化外交对国家国际威望树立的作用[J].太平洋学报,2005,13(3):71-76. 被引量:6
-
4黄嘉树,林红.台湾对外交往权相关问题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3):82-88. 被引量:3
-
5居黎东.文化与国家形象、国际影响力[J].当代世界,2005(12):41-44. 被引量:22
-
6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4):80-82. 被引量:30
-
7张少飞.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6):43-45. 被引量:16
-
8李普京.韩国:为什么必须发展文化产业[J].青年记者,2006(5):39-39. 被引量:10
-
9田土.弘扬科学与先进饮食文化[J].北京观察,2006(5):56-58. 被引量:1
-
10李艳艳.“9·11”后的美国公共外交[J].社会观察,2006(6):40-4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6
-
1吴友富.对外文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观察,2009(1):8-15. 被引量:71
-
2庞卫华.简述中国文化外交的基本问题[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2(16):224-225.
-
3张殿军.论中国共产党文化外交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8-13.
-
4李华,袁桂娟.文化之于公共外交的作用——以韩国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7-11. 被引量:3
-
5余凡.台湾地区对外签订文化协议的实践及其潜在风险分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3):57-63.
-
6李华.韩国公共外交析论[J].韩国研究论丛,2013(2):79-91.
二级引证文献74
-
1马晨莲,张江浩.高低语境间文化壁垒的成因及理论消解[J].传媒论坛,2023,6(9):82-85.
-
2焦越涵.出境展览影响塑造国家形象因素初探——以“中国古代青铜文明”展为例[J].博物院,2023(6):16-24.
-
3刘继红,孙晓梅.非华裔马来西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调查与思考[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9,0(4):71-80. 被引量:1
-
4周小丁,李晓静.跨文化传播中的受众共情研究——以YouTube平台CGTN “Beijing2022”报道为例[J].国际传播,2022(6):48-61. 被引量:4
-
5张丽华,王乐.崛起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战略[J].长白学刊,2010(5):39-42. 被引量:3
-
6杨建营,杨建英,郭远巧.国家形象视角下的武术国际化推广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29-34. 被引量:30
-
7孟晓辉.从国家形象宣传片看“国家公关时代”大众传媒的作用[J].开封大学学报,2011,25(2):31-33. 被引量:3
-
8邓显超,孙连红.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挑战[J].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11(9):56-58. 被引量:2
-
9王小娟,杨建营.国家形象视角下武术影视作品的定位及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8):91-95. 被引量:9
-
10邓显超.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起点[J].经济研究导刊,2011(30):250-251.
-
1Pan Weijuan.Cultural Diplomacy and a Harmonious World[J].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8,18(3):63-73.
-
2孙红霞.简析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文化外交[J].山东电大学报,2007(1):37-39.
-
3龙兴春.印度公共外交的资源、实践与启示[J].南亚研究季刊,2016(1):24-31. 被引量:2
-
4屈潇影.探索欧盟软权力资源的逻辑思考——基于约瑟夫·奈理论局限的反思[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2):22-27.
-
5孙斌.以软权力促进两岸统一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30-34.
-
6吕耀东.21世纪初日本对外目标及外交战略探析[J].日本问题研究,2009,23(3):1-9. 被引量:2
-
7朱峰.浅议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软权力”[J].国际论坛,2002,4(2):56-62. 被引量:16
-
8王域霞.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困境[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07(5):61-62.
-
9闫林.软权力视角下的治安文化探究[J].辽宁警专学报,2015,17(4):23-26. 被引量:3
-
10王素玲.焦裕禄精神在提升党的执政软权力中的作用和意义[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1):3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