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狂欢中的终结者——重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用巴赫金的狂欢诗学理论对《堂吉诃德》进行文本分析、梳理,可以揭示出该书成为骑士小说的“终结者”和近代长篇小说开山之作的原因和意义。
作者
叶青
机构地区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45-50,共6页
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狂欢化文学
骑士小说
《堂吉诃德》
巴赫金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4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8
1
李万钧著..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882.
2
[1]巴赫金文论选[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被引量:2
3
王建刚著..狂欢诗学 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381.
4
[1]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被引量:2
5
程正民著..巴赫金的文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4.
6
杨洪敏..两种文体、两种观念 ——《堂吉诃德》插入故事与主干部分的矛盾关系探析[D].兰州大学,2006:
7
[7]巴赫金.托斯陀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88.
被引量:1
8
[8]杨绛.《堂吉诃德》译者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2
1
邹文贵.
狂欢视野中的庄子其人与庄子其文[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1):60-64.
2
黄琼.
布莱希特戏剧观的复调倾向[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6-38.
同被引文献
43
1
滕威.
《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J]
.外国文学研究,2003,25(1):75-80.
被引量:15
2
张德超.
堂吉诃德与阿Q之比较——两个滑稽、荒唐的精神胜利者[J]
.江苏社会科学,2007(S2):195-197.
被引量:4
3
童燕萍.
写实与虚构的对立统一——《堂吉诃德》的模仿真实[J]
.外国文学评论,1998(3):71-76.
被引量:7
4
吴士余.
结构形态:点、线与方块的几何组合——《堂吉诃德》艺术谈[J]
.外国文学研究,1986,8(2):87-91.
被引量:2
5
张绪华.
试论“九八年一代”的《堂吉诃德》研究[J]
.外国语,1986,9(6):71-74.
被引量:2
6
刘梦溪.
异地则同 易时而通——《堂吉诃德》的前言和《红楼梦》第一回比较[J]
.红楼梦学刊,1984(2):127-136.
被引量:2
7
张凌江.
《堂吉诃德》写作动因新解[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5):86-89.
被引量:2
8
杨绛.
堂吉诃德和《堂吉诃德》[J]
.文学评论,1964(3):63-84.
被引量:5
9
王远泽.
论堂吉诃德形象的典型性[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9,8(3):88-92.
被引量:1
10
唐民权.
塞万提斯及其《堂吉诃德》小议[J]
.外语教学,1980,1(2):72-74.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3
1
王军.
新中国60年塞万提斯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
.国外文学,2012(4):72-81.
被引量:3
2
李瑾.
《堂吉诃德》的狂欢性:形象·语言·叙事[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6):17-18.
3
廖天擎.
戏拟和反讽背后的人文情怀——从塞万提斯对骑士小说的态度谈起[J]
.环球人文地理,2014,0(6X):222-222.
二级引证文献
3
1
申丹.
美国当代修辞性叙事理论中被遮蔽的历史化[J]
.国外文学,2012(4):3-12.
被引量:3
2
柳晓辉,夏千惠.
理想的英雄与现实的疯子——杨绛研究《堂·吉诃德》瞥观[J]
.湖北社会科学,2015(9):142-145.
被引量:3
3
郗悦.
作者意图与读者解读的偏差原因分析[J]
.文学教育,2020(22):121-123.
1
姜珍婷.
《玉米》的狂欢化语言风格[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106-108.
2
刘晓飞.
论《第十二夜》的狂欢化特征[J]
.文教资料,2009(26):20-21.
被引量:2
3
陈旭光.
刘震云与新写实小说的终结[J]
.文学自由谈,1993,0(2):65-66.
被引量:2
4
严谨.
丑角角色与智慧的凸显——莎士比亚《第十二夜》费斯特形象再解[J]
.魅力中国,2009,0(A03):119-120.
被引量:2
5
孟丽娟.
简析中国文学中的狂欢现象[J]
.华章(初中读写),2007(8).
6
王爽.
狂欢化文学——对美国约瑟夫·海勒和英国戴维·洛奇作品的巴赫金论解读[J]
.中国民族博览,2016,0(10):202-203.
7
许双如.
论汤亭亭在《孙行者》中的狂欢化艺术实践及其诗学意义[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2):67-75.
被引量:4
8
赵峻.
拉伯雷:文艺复兴时代的青春写作——兼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局限性[J]
.青海社会科学,2007(6):103-107.
9
李缙英.
阎连科小说的狂欢化文学叙事研究[J]
.关东学刊,2016(6):128-136.
被引量:1
10
秦敬.
论《尘埃落定》的复调小说特征[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3):33-37.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