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势表现出的印象:“气韵生动”的绘画美学涵义
被引量:4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43,共7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二级参考文献34
-
1邵宏.西学“美术史”东渐一百年[J].文艺研究,2004(4):106-114. 被引量:16
-
2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A]..《静安文集绪编》《王国维遗书》第五册[C].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23-26页. 被引量:7
-
3钱锺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被引量:38
-
4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被引量:74
-
5刘若愚 田守真 饶曙光译.《中国的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及其注释. 被引量:13
-
6宇文所安 王柏华 陶庆梅译.《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被引量:15
-
7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静安文集续编》,《王国维遗书》第5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25页. 被引量:2
-
8Kakasu Okakura,The Ideals of the East,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rt of Japan,London:John Murray,1903,p.52 被引量:1
-
9Herbert Allen Gil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ictorial Art,Shanghai,1905,p.28,pp.26-28. 被引量:1
-
10Friedrich Hirth,Scraps from a Collector's Notebook,Leiden,1905,pp.57-58. 被引量:1
共引文献16
-
1刘旭光.“气韵生动”的一次域外之旅——艺术与美学概念的民族性与普适性[J].中国文学批评,2021(1):74-84. 被引量:6
-
2张欣宇.谢赫“六法论”在数字媒体中的运用[J].人文之友,2019,0(16):152-152.
-
3邵宏,颜泉发.当代艺术史的写作视角——评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J].美术研究,2007(2):103-107. 被引量:3
-
4边立红,傅煊翔.从“气”英译现象看“异化创化”的翻译策略[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140-142. 被引量:3
-
5杨玉珍,聂晓玲.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气韵”研究综述[J].保定学院学报,2009,22(6):110-112.
-
6殷晓蕾.20世纪欧美国家中国古代画论研究综述[J].中国书画,2015(4):16-21. 被引量:4
-
7彭莱.郭若虚“气韵非师”说与北宋文人画思潮[J].文艺研究,2016(3):133-144. 被引量:5
-
8彭锋.滕固论气韵生动[J].艺术设计研究,2017(1):101-104. 被引量:4
-
9张雁.罗杰·弗莱形式主义美学之中国影响探究[J].艺术设计研究,2020(2):103-108. 被引量:3
-
10彭锋.中国艺术批评的特点[J].艺术评论,2020(4):35-46.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31
-
1简繁,刘海粟,陈大羽,沈涛.“气韵生动”新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3(2):24-31. 被引量:1
-
2陈三弟.“气韵生动”刍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1(4):34-38. 被引量:1
-
3刘伟林.气韵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41-47. 被引量:7
-
4胡健.气盛韵深——中国美学史上的气韵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8(1):27-32. 被引量:1
-
5俞晓霞.从“气韵”说与“摹仿”说看中西传统绘画之异同[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27(5):53-56. 被引量:1
-
6王玉龙.漫谈气韵与中西绘画比较[J].社会科学,1989(3):55-59. 被引量:5
-
7吴功正.气韵美[J].贵州社会科学,1989(12):25-32. 被引量:1
-
8李德仁.气韵生动析义[J].美术研究,1986(3):16-20. 被引量:1
-
9蒋永文.气韵:生命创造精神的升华[J].云南学术探索,1994(3):22-25. 被引量:1
-
10邓乔彬.论气韵生动[J].文艺理论研究,1996(5):78-84. 被引量:6
-
1陈伟.于“气韵生动”“法”之外的美学游想[J].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2):130-132.
-
2杜月涛.写意画的用笔与用墨[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0(4):28-28.
-
3庞科成.秀丽笔临二王尺牍随笔[J].中国钢笔书法,2014(6):44-45.
-
4林维.从“技”入“道”——中国画“六法”之再认识[J].福建艺术,2008(4):33-34. 被引量:1
-
5牟应杭.读陈人山先生画品[J].贵州文史丛刊,1999(6):77-78.
-
6诸培南.关于山水画的设色问题——绘事偶得之五[J].荣宝斋,2008(3):148-157.
-
7王伟群.电影市场的故事[J].中国质量万里行,1999,0(11):26-31.
-
8王玉贞.论谢赫“六法”之间的辩证关系[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101-104. 被引量:3
-
9翁剑青.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J].雕塑,2010(6):36-41. 被引量:1
-
10赵保国.谢赫“六法”辨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22-124.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