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河南中医》
2007年第5期82-84,共3页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参考文献27
1 张明发,沈雅琴.温里药“温中散寒”药理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2):30-32. 被引量:33
2 侯灿.“八纲”病理生理学基础探讨.中医杂志,1964,5(12):32-32. 被引量:2
3 李仪奎.“四气”实质的本质属性问题探讨[J] .时珍国药研究,1993,4(3):4-6. 被引量:29
4 梁月华 王晶 谢竹藩.寒凉药与温热药对交感神经肾上腺及皮质机能的影响.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7,19(1):54-54. 被引量:3
5 梁月华 钮淑兰 刘庾信 等.寒凉和温热药对中枢递质的影响(摘要).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2):82-82. 被引量:2
6 Liang YH.Role of dopamine-B-hydroxylase activity in the formation of cold and heat syndrome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Shanghai China,1987.91. 被引量:1
7 代春美,肖小河,王迪,赵艳玲,山丽梅.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中药四性研究[J] .锦州医学院学报,2004,25(3):48-51. 被引量:24
8 肖小河,王永炎.从热力学角度审视和研究中医药[C]..北京:2003年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大会专题报告.,2004:2.. 被引量:3
9 周韶华,潘五九,肖小河,赵艳玲,刘义.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黄连不同炮制品药性的微量热学比较[J] .中草药,2004,25(11):1230-1232. 被引量:49
10 周韶华,肖小河,赵艳玲,代春美,朱军成,刘义.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左金丸与反左金寒热药性的微量热学比较[J] .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2):1183-1186. 被引量:43
二级参考文献60
1 李仪奎.“四气”实质的本质属性问题探讨[J] .时珍国药研究,1993,4(3):4-6. 被引量:29
2 董以德,刘英华.稀土对人参根外磷的吸收与转移的效应[J] .中药材,1989,12(8):5-6. 被引量:5
3 董以德,刘英华.稀土对人参光合作用与产物转移和皂甙含量的影响[J] .中药材,1989,12(9):3-5. 被引量:3
4 冯英,刘义,谢昌礼,屈松生,乐芝凤,冯长建,沈昊宇,张香才.D-氨基葡萄糖Schiff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抗菌活性[J] .物理化学学报,1996,12(8):746-750. 被引量:17
5 梁月华.寒热本质研究进展[J] .中医杂志,1996,37(12):747-750. 被引量:63
6 宋立人.中华本草.第1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73,421,420,395,411,351,425,423,271,370,357,386. 被引量:1
7 宋立人.中华本草精选本[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531-532,1044,564,458,464,598. 被引量:1
8 李鸿超.中国矿物药[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被引量:18
9 孙作民,微量元素与中医药,1993年 被引量:1
10 房喻,生物化学杂志,1991年,7卷,653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398
1 李睿萍,孙万森,铁晓玲,王竹,刘艳,郭蓉.探讨中药药性与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的潜在联系[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8):2992-2997. 被引量:4
2 安燕.解表类中草药中微量元素的因子分析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3):508-511.
3 孔维军,赵艳玲,山丽梅,肖小河,刘军,郭伟英.左金丸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5):73-77. 被引量:35
4 贺福元,邓凯文,罗杰英,李博,贺庆平,刘文龙.中药四性研究现状与设想[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8):72-75. 被引量:8
5 王丽娟,吴启勋.11种清热解毒类中草药的微量元素特征分析[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9,26(1):21-22. 被引量:2
6 肖小河,肖培根,王永炎.中药科学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119-123. 被引量:53
7 邓家刚.试论平性药“体平用偏”的药性特征[J] .世界中医药,2007,2(5):302-303. 被引量:19
8 何邦平,张宁,王小燕,林锦明,戴蔚荃.柴胡药材中铜 铁 锌含量测定的研究[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9,26(3):27-28. 被引量:5
9 邓家刚,秦华珍,刘磊,梁艳君.中药四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4):3310-3312. 被引量:5
10 黄璐琦.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方向[J] .中药与临床,2011(2):1-3. 被引量:19
同被引文献181
1 王厚伟,田景振,李峰.基于3味寒性中药多克隆抗体的斑点免疫印迹法中药药性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5):72-74. 被引量:5
2 周正礼,李峰,李佳.20种中药总糖含量与寒热药性关系探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5-8. 被引量:21
3 金晓玲,王琼,陈彩娟,施潇.不同产地佛手的营养成分比较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2,26(4):66-68. 被引量:5
4 李小凤,陈杰,李尚德,揭新明.广佛手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11(6):53-55. 被引量:13
5 代春美,肖小河,王迪,赵艳玲,山丽梅.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中药四性研究[J] .锦州医学院学报,2004,25(3):48-51. 被引量:24
6 李小凤,张立坚,程荷凤.中药佛手柑中总黄酮含量的紫外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0):655-656. 被引量:5
7 盛良.中药四气五味和化学成分的关系[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2804-2806. 被引量:42
8 李小凤,程荷凤.广佛手中总多糖含量的分光光度法测定[J] .中成药,2004,26(10). 被引量:12
9 黄瑞松.中草药多糖含量测定方法概述[J] .中国药师,2005,8(1):68-70. 被引量:63
10 吴燕芳.药性刚柔辨[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27(6):28-30.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8
1 周正礼,李峰,李佳.20种中药总糖含量与寒热药性关系探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5-8. 被引量:21
2 李启泉,贺福元,罗杰英,皮凤娟,黄胜,江欢英,吴德智.中药四气燃烧焓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初步实验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0(5):624-627. 被引量:14
3 周正礼,李峰,冯帅,李静文.中药四性与初生物质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6):445-446. 被引量:1
4 冯帅,李峰,周正礼,李健.蛋白质与中药四性相关性研究的几点思考[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30-31. 被引量:1
5 周正礼,李峰,王文炳,李静文.中药药性与物质基础关系的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4):758-759. 被引量:9
6 冯帅,李峰,王心.50种中药总蛋白含量与寒热药性的相关性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8):1412-1414. 被引量:18
7 周正礼,李峰,胡平.20种中药水溶性糖GC/MS指纹图谱与寒热药性的Fisher判别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1):41-44. 被引量:7
8 肖斌,王耘,郭维嘉,李萌,尤章林,周英新,乔延江.中药药性组合及其与功效的关系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902-908. 被引量:27
9 陈永新,李峰,黄爱云.40种中药脂类含量与中药寒热性相关性研究[J] .中医药信息,2011,28(1):10-11. 被引量:15
10 容蓉,邱丽丽,吕青涛,蒋海强,王薇,李峰.高效液相色谱法优选四味中药的提取方法[J] .中成药,2011,33(4):699-70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65
1 邹菊英,苏维,潘意,崔姣.白芷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7):2535-2548. 被引量:7
2 李睿萍,孙万森,铁晓玲,王竹,刘艳,郭蓉.探讨中药药性与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的潜在联系[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8):2992-2997. 被引量:4
3 曹婷婷,柳心雨,汤旭.基于Neo4j图库的食疗保健配方设计方案[J] .生命科学仪器,2023,21(S01):251-252.
4 周正礼,李峰,冯帅,李静文.中药四性与初生物质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6):445-446. 被引量:1
5 周正礼,李峰,王薇,冯帅.中药四性研究的新进展[J] .中医药信息,2010,27(1):110-112. 被引量:5
6 苟薇,管冬元,方肇勤.中药四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四川中医,2010,28(4):36-39. 被引量:8
7 周正礼,李峰,王文炳,李静文.中药药性与物质基础关系的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4):758-759. 被引量:9
8 李欣孺,徐阳,王静,何雅楠.中药四气理论现代研究方法进展[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74-75.
9 岳喜庆,曹晓文,姚岚.肉寒热属性的物质基础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1,32(3):459-462.
10 尹妍,李宇航.中药寒热属性的现代研究进展[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3):254-256. 被引量:5
1 邓家刚.平性药药性理论假说及其内涵述要[J] .广西中医药,2008,31(5):46-47.
2 肖秋元,马超英.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5):1061-1062. 被引量:8
3 王普霞,周春祥.基于“证-药效-药性”观念及“药性本质多元”假说探讨中药药性本质[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6):345-347. 被引量:45
4 王振国,徐国仟.论近代《伤寒论》研究的学术特征[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16(4):2-8. 被引量:2
5 烟建华,郭华.略论中医理论的学术特征[J] .中国医药学报,1999,14(3):4-7. 被引量:1
6 谷卫华,谷海水.浅谈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36-36. 被引量:1
7 白晶,季宇彬,李文兰.色谱技术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执业药师,2009,6(6):31-34.
8 刘丹,贾晓斌,萧伟.银杏内酯组分结构优化实验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2):1856-1859. 被引量:9
9 陆瑶,刘波,季宁.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系统生物学[J]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9):108-109. 被引量:1
10 凌昳,葛卫红,傅丹丹,石婷婷,林梦.“组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应用概况[J] .药学实践杂志,2009,27(1):11-1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