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56,共1页
Medicine & Philosophy:Humanistic & Social Medicine Edition
参考文献2
-
1梁万年主编..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5.
-
2邱鸿钟著..医学与人类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88.
同被引文献16
-
1马季方.文化人类学与涵化研究(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4(12):11-17. 被引量:23
-
2张效霞,王振国.西医教育模式对中医基础学科体系形成的影响及反思[J].中医教育,2004,23(6):51-54. 被引量:10
-
3秦永杰.中国高等西医学教育的发轫[D].第三军医大学硕士论文,2005:4-5. 被引量:1
-
4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35. 被引量:8
-
5王华,梁忠,刘松林,童思雄,孙玲,郑启玮.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4):4-6. 被引量:9
-
6何素清.试论德国魁茨汀中医医院创办成功的因素[J].中医教育,1994,0(S2):73-75. 被引量:2
-
7杜旭,刘海燕.朱龙玉对电针的贡献及启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2):1379-1380. 被引量:16
-
8贺霆.中医西传的源头——法国针灸之父苏里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81-83. 被引量:21
-
9陈林兴,吴凯,贺霆.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医西传——兼谈国内中医药走向世界战略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1):86-90. 被引量:13
-
10张立达.文化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变迁机制[J].学术交流,2017(3):35-4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7
-
1高金萍,李庆豪.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三十年的学术场域——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J].传媒论坛,2022,5(15):21-29. 被引量:1
-
2袁晓琳.从“沙拉”到“鸡尾酒”:中医课程体系转型刍议[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6):1509-1511. 被引量:3
-
3刘玉莲,叶雅萍,许才明.中医药治理演进历程、特点与能力提升[J].医学与哲学,2022,43(1):57-62. 被引量:6
-
4吕翠田.德国社会文化背景下针刺治疗临床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23,19(8):7-10.
-
5陆兆嘉,陈丽云.国际视野下的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时珍国医国药,2023,34(7):1702-1705. 被引量:1
-
6包东冉,肖丽萍.法国中医阿兰·麦斯特拉雷对中医藏象学说的诠释[J].医学与哲学,2024,45(11):76-80.
-
7张燕,陆静,任喻薇.融合传播视域下中医药期刊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4(8):1505-1509.
-
1陈军.潍坊地区西医的传入[J].中华医史杂志,1993,23(1):12-14.
-
2程之范.西方古代医学[J].中华医史杂志,1994,24(1):54-60. 被引量:2
-
3范李娜,付璐,马燕冬.从清末《医学报》看西医传入对中医学术的影响[J].中医药文化,2015,10(3):39-42. 被引量:1
-
4农汉才.救急解难话中医[J].东方养生,2013(6):70-74.
-
5朱建平.浅谈近代中医辨治模式的演变[J].中医杂志,2008,49(8):761-762. 被引量:2
-
6叶子辉,王兆良.我国西医发展中的人文精神传承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246-249.
-
7朱德明.浙江广济医院与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史略[J].中华医史杂志,1995,25(1):25-29. 被引量:3
-
8王志明.陶瓷不再是老面孔[J].中外医疗,2001,24(4):25-26.
-
9李向玉.澳门:曾经是西医传入内地的集散地[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4,12(2):77-78. 被引量:1
-
10李素云,张立剑,岗卫娟,徐文斌,徐青燕.影响针灸学术传承的关键因素分析[J].针刺研究,2010,35(3):226-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