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能源》
1997年第2期27-30,共4页
同被引文献22
-
1倪既勤,Naveau,H.拉丁美洲沼气能源的开发利用[J].新能源,1993,15(1):1-13. 被引量:2
-
2梅翔,何惠君.生活垃圾AAFEB工艺制取沼气试验[J].中国沼气,1994,12(3):7-11. 被引量:8
-
3邓可蕴,张又红.积极开发生物质能资源 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J].新能源,1995,17(2):1-5. 被引量:1
-
4徐冰燕.中国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的关键技术[J].新能源,1995,17(12):14-18. 被引量:9
-
5林启修.生活垃圾填埋场能源开发的探讨[J].中国能源,1995,17(5):22-26. 被引量:2
-
6贡光禹.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最新发展[J].新能源,1996,18(1):14-18. 被引量:5
-
7张包钊.城镇垃圾堆埋气利用前景与工作原理:一种有效的环境治理与能源利用途径[J].新能源,1996,18(5):8-11. 被引量:1
-
8王长贵.中国新能源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新能源,1996,18(5):36-41. 被引量:5
-
9林长平.发展新能源的关键所在[J].新能源,1997,19(2):31-33. 被引量:2
-
10聂永丰,张秀蓉,钱海燕.城市垃圾填埋及沼气收集利用[J].中国沼气,1997,15(2):17-20. 被引量:25
引证文献3
-
1刘德江,张富年,邱桃玉,邱凌.牛粪不同发酵浓度对沼气中甲烷及硫化氢含量的影响[J].中国沼气,2008,26(5):18-20. 被引量:13
-
2刘全根.论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J].新能源,1999,21(2):32-38. 被引量:2
-
3陈家军,于艳新,董晓光,邹继良.垃圾填埋气(LFG)用作车辆燃料资源化现状及发展前景[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13(2):15-16.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28
-
1张相锋,肖学智,何毅,陈家军,杨志峰.垃圾填埋场的甲烷释放及其减排[J].中国沼气,2006,24(1):3-5. 被引量:25
-
2费平安,王琦.填埋场覆盖层甲烷氧化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J].可再生能源,2008,26(1):97-101. 被引量:11
-
3于雷,李永亮,张树岳.佳木斯市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及展望[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7):144-146. 被引量:1
-
4刘德江.玉米秸秆与牛粪混合原料的沼气发酵试验[J].中国沼气,2009,27(4):13-15. 被引量:16
-
5吴珂,刘勇.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和途径分析[J].科技信息,2010(19):414-414. 被引量:1
-
6刘心雨,王山虎,刘德江,邱桃玉.牛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原料干发酵试验初报[J].中国沼气,2010,28(5):37-38. 被引量:5
-
7岳波,林晔,黄泽春,黄启飞,王琪,张维,刘学建.垃圾填埋场的甲烷减排及覆盖层甲烷氧化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8):2010-2016. 被引量:17
-
8李金平,柏建华,李珍.不同恒温条件厌氧发酵的沼气成分研究[J].中国沼气,2010,28(6):20-23. 被引量:18
-
9李建昌,孙可伟,何娟,吴勇生.应用Modified Gompertz模型对城市生活垃圾沼气发酵的拟合研究[J].环境科学,2011,32(6):1843-1850. 被引量:18
-
10李金娟,刘方,冯洁,郭全成.温度和TS对小麦酒糟厌氧发酵产气性能的影响[J].酿酒科技,2011(11):106-109. 被引量:6
-
1吴培儒,王增国.世界能源发展的走向[J].矿业译丛,1990(1):1-6.
-
2鲍云樵.21世纪能源的走向[J].科技文萃,2001(12):142-143.
-
3周北驹.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J].新能源,1997,19(2):24-26.
-
4涂逢祥.积极推进建筑节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国能源,1996,18(11):15-19. 被引量:9
-
5范维唐.节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J].云南节能通讯,2002(6):4-7.
-
6钱伯章.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传热技术[J].能源技术,1994(3):55-55.
-
7张振兴,冯浩.2014我国能源行业“向左走”“向右走”[J].质量与市场,2014(4):23-25.
-
8谢晶莹.发展可再生能源:保障能源安全的实际需求[J].节能与环保,2008(1):15-17.
-
9何竹春,文守成,李继东.浅议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趋势[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3,29(5):50-51. 被引量:3
-
10黄毅诚.加快我国风电的发展[J].节能与环保,2004(10):4-6.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