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分析
被引量:6
出处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533-534,共2页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Laboratory Technology
二级参考文献1
1 李仲兴 郑家齐.诊断细菌学[M].香港:黄河文化出版社,1993.180-182.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10
1 孔繁才.腹泻患者中新型志贺菌(福氏4X)的检出[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22(6):595-595. 被引量:1
2 孟庆敏,吕德光,张少红,孟敏芝.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分析[J] .职业与健康,2007,23(4):265-267.
3 黄剑锋.奇异变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学鉴定报告[J]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5(2):275-275. 被引量:3
4 李晓梅,耿艺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B的生物学特性[J] .中国热带医学,2007,7(4):617-619. 被引量:14
5 杨翠英.鼠伤寒沙门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分析[J] .职业与健康,2008,24(20):2163-2164. 被引量:2
6 曾超锋,余冬令.一起奇异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实验室诊断及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21):89-90. 被引量:6
7 崔晓燕.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查[J] .职业与健康,2009,25(3):259-260. 被引量:1
8 张玲,梁伟,王勇,黄留玉.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在食物中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J] .实用预防医学,2009,16(3):894-896. 被引量:4
9 苏良,张如胜,宋克云,魏泉德.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检测奇异变形杆菌方法的建立[J] .现代预防医学,2010,37(4):741-743. 被引量:9
10 吴存凤,廖晓伟.一起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J] .上海预防医学,2013,25(3):130-131.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47
1 刘秀梅,陈艳,王晓英,计融.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J] .卫生研究,2004,33(6):725-727. 被引量:332
2 李孝权,刘衡川,柴巧学,莫自耀,邓志爱,王鸣,章锦才,张朝武,余倩,吴颖.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分离株的RAPD分子分型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7):726-728. 被引量:23
3 李秀能,吴皖卿,管金洪,范新生,黄玉玲,胡波,卢小珍,邱常葑.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奇异变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检验报告[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1):100-101. 被引量:4
4 蔡苏薇,罗信昌,牟森,赵青,龚赟,陈敏.因两种细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的实验室调查报告[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6):749-749. 被引量:2
5 郭敏,张洪琼,杨茂瑜,赵娜.一起由两种条件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检验报告[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8):1009-1009. 被引量:3
6 吴晓芳.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学检测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06,18(12):37-37. 被引量:3
7 陈敏,席曼芳,张曦,王刚毅,屠丽红.上海市某区副溶血性弧菌的实验室预警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2007,19(1):1-3. 被引量:5
8 官本秀樹.静罔縣にぉける食中毒.感染症の统计学分析と微生物学解析と应用.厚生省科学研究费助金·新·再感染症研究事業综合研究報告,152-153. 被引量:1
9 黄锐敏,陈辉,袁月明.2004~2006年深圳南山区副溶血性弧菌菌群菌型分布及耐药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7):1275-1276. 被引量:38
10 Okuda J, Ishibashi M, Hayakawa E, et al. Emergence of a unique O3 : K6 clone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Calcutta, India, and isolation of strains from the same clonal group from Southeast Asian travelers arriving in Japan[J]. J Cli. Mierobiol, 1997,35(12) :3150 - 315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6
1 林桂伟.一起奇异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病原检测[J] .浙江预防医学,2010,22(11):97-98.
2 朱敏,梅玲玲,张俊彦,潘雪霞,潘军航,汪炜.120株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群和耐药性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1):2292-2294. 被引量:24
3 谭海芳,丁丽娜,林凤,区良钰,朱颖梅.肇庆市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和耐药性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2):349-352. 被引量:25
4 傅慧琴,苏靖华,章红红.318株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分型和耐药性分析[J] .疾病监测,2011,26(7):539-542. 被引量:16
5 陈朱,吴南卫,陈人强,莫丽娟,朱兰兰,邓瑶.三亚市主动监测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及耐药性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14):2112-2115. 被引量:3
6 朱晓娟,吴晓芳,徐德顺,陈莉萍,纪蕾,沈月华,查赟峰.2013-2015年湖州市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性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2017,24(9):1058-1060.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68
1 徐秋芳,卢晓芸,张相猛,施怡茹,高红梅,徐兴兴,马英,姚正原,赵锦江.2015-2016年上海市青浦区副溶血性弧菌菌型分布及耐药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2020,0(3):248-250. 被引量:4
2 帅慧群,罗芸,商晓春,赵雪琴.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分型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10):2397-2399. 被引量:13
3 王宇,华哲云,周玫,张前龙.上海市黄浦区水产品和生肉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调查[J] .亚太传统医药,2009,5(12):169-170.
4 杨梅,蒋立新,陈润莉,李玥,潘瑞胤.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耐药性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26(2):96-98. 被引量:3
5 邓凯杰,蒋立新,杨梅,李玥.深圳市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51-1153. 被引量:4
6 潘光兵,徐敏,王红玲,李若诗.日照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带菌状况调查[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27):114-115.
7 袁月明,黄锐敏.深圳市599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学鉴定结果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2):1472-1473. 被引量:4
8 赵虹,陈懿.鄞州区副溶血性弧菌分型及耐药性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11,23(2):30-31.
9 张兰荣,张扬,周景林,罗宇馨,佟玲.通州区水产品污染副溶血性弧菌和其引起腹泻情况的调查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3):749-751. 被引量:15
10 傅慧琴,苏靖华,章红红.318株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分型和耐药性分析[J] .疾病监测,2011,26(7):539-542. 被引量:16
1 杨翠英.鼠伤寒沙门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分析[J] .职业与健康,2008,24(20):2163-2164. 被引量:2
2 王晨光.垃圾桶你用对了吗[J] .人生与伴侣(极品),2010(3):16-17.
3 周慧红.建筑工地食物中毒事件频发的原因与对策[J] .医学信息,2010,23(4):1108-1109.
4 陈平,徐娥英.一起学生食用豆浆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J] .职业与健康,2002,18(11):54-55. 被引量:1
5 周庆荣.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10,22(3):39-40. 被引量:4
6 陈爱华,王栋丽,夏建清.1起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调查[J] .预防医学论坛,2006,12(3):355-355. 被引量:3
7 翟利亚,任兵,朱若男.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J] .实用医药杂志,2002,19(9):697-697.
8 侯霄煜.由溶藻弧菌引起的一起食物中毒[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9):1123-1123. 被引量:9
9 杨斌,马永忠,吴昌强,劳连斌,邢朝晖,李卫.一起旅游团副溶血性弧菌重大中毒调查报告[J] .中国热带医学,2004,4(6):1058-1058.
10 方月华,陈穗芬,邓志豪.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食物中毒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06,22(8):1004-1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