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意义与困惑
出处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7-60,共4页
Modern Law Science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共领域的兴起与和谐社会的法治秩序构建"(06BFX002)
参考文献9
-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吴象婴,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55. 被引量:2
-
2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18.
-
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被引量:58
-
4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1-38 被引量:67
-
5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唐长庚,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前言:3. 被引量:1
-
6金耀基著..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8.
-
7金耀基.中国现代的文明秩序的建构[C]//刘军宁.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7. 被引量:2
-
8利奥塔.后现代与公正游戏[M].谈瀛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53. 被引量:4
-
9刘放桐等.新编西方现代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0:642~643. 被引量:1
共引文献128
-
1吕俊.论翻译研究的本体回归——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J].外国语,2004,27(4):53-59. 被引量:126
-
2胡敏中.论全球化进程中民族价值观的认同与冲突[J].宁夏社会科学,2004(5):91-95. 被引量:7
-
3任洁.试析文化的相对性和绝对性[J].天府新论,2005(2):108-111. 被引量:2
-
4金正昆,李淹.“和而不同”:中国外交新理念评析[J].教学与研究,2005(3):68-73. 被引量:6
-
5刘东国.全球治理中的观念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4):41-46.
-
6李宝俊,徐正源.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6(1):49-56. 被引量:37
-
7曾凡远,赵炜.传统政治文明之现实创造性与历史惰性[J].云南社会科学,2006(2):16-20.
-
8张洪涛.再论我国法社会学研究的结构性缺陷——从方法的角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148-152. 被引量:2
-
9王永祯,于洪波.日本文化的两个悖论与教育性格的嬗变[J].教育学报,2006,2(3):80-84.
-
10罗小青,罗小瑜.中国场域中的后现代主义批判[J].理论月刊,2006(7):45-47. 被引量:1
-
1郭相宏.“士”的精神与法学研究的正当性问题[J].现代法学,2007,29(1):53-56. 被引量:1
-
2范愉.关于“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若干思考[J].河北法学,2007,25(10):16-19. 被引量:2
-
3《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总目录[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10(6):158-160. 被引量:2
-
4《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总目录[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16(6):158-160.
-
5《法制与社会发展》投稿要求及注释体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14(4).
-
6《法制与社会发展》投稿要求及注释体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11(1).
-
7《法制与社会发展》投稿要求及注释体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14(1).
-
8《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总目录[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12(6):157-160.
-
9《法制与社会发展》投稿要求及注释体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12(4).
-
10《法制与社会发展》投稿要求及注释体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