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古代中医学家区域分布态势探析
被引量: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采用《二十六史医家传记新注》中的110名汉族医家,和《中医人物词典》中注为医学家的387名汉族人物,去掉里居未详者与重复者,将其按朝代和地域进行态势分析,发现先秦至北宋呈现北盛南弱,南宋以后出现北弱南盛,其中东汉末年南方略占优势,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家分布呈南北均势,开始有从北向南转移趋势。文中从生态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其原因。
作者
冯丽梅
张伟兵
机构地区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
出处
《中医研究》
2007年第1期3-6,共4页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Research
关键词
古代
中医学家
区域
态势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120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27
参考文献
9
1
孔健民著..中国医学史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71.
2
王明荪.人杰地灵-历代学风的地理分布[A].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43.
被引量:1
3
王卫平著..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393.
4
卢云.三国两晋时期的文化发达区域与文化重心[A].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256-279.
被引量:1
5
甄志亚主编..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5.
6
陈正祥著..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290.
7
张孝芳.
吴门医派的渊源及拓展[J]
.江苏中医药,2003,24(4):49-51.
被引量:14
8
张承烈..钱塘医派[M],2006.
9
周振鹤.从南向北与自东徂西-对中国文化地域差异的宏观认识[A].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365.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6
1
苏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 第1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95.
被引量:1
2
清·唐笠山纂辑 丁光迪点校.吴医汇讲[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142.
被引量:1
3
苏州市卫生局 苏州市科技局 苏州市中医院.吴门医派“十五”发展规划研究[J].吴中医学研究,2002,(2):18-18.
被引量:1
4
任光荣 张孝芳 张一辉.吴门医派文化内涵及旅游开发研究[J].吴中医学研究,2002,(2):11-11.
被引量:1
5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第1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730.
被引量:2
6
秦文斌 俞志高.吴医谈概.吴中医学研究,1992,(1):26-26.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13
1
方东行,徐敏,施杞.
中医学说学派的研究与探讨[J]
.江西中医药,2006,37(10):9-12.
被引量:5
2
刘仙菊,潘远根.
湖湘仲景学说研究概况[J]
.湖南中医杂志,2009,25(6):110-111.
被引量:2
3
沈劼.
晋以前江苏医家医著溯流浅探[J]
.江苏中医药,2010,42(9):62-63.
4
曾崎冈.
从孟河、吴中医派的发展浅谈岭南医学发展[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6):654-655.
被引量:2
5
欧阳八四.
吴医与吴门医派[J]
.西部中医药,2015,28(8):35-36.
被引量:8
6
葛惠男,欧阳八四.
吴门医派概要[J]
.江苏中医药,2016,48(10):63-67.
被引量:26
7
段海燕,张小波,彭代银,彭华胜,黄璐琦.
中国历代本草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论徽沪杭苏4个本草学家分布中心产生的原因[J]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9):1628-1631.
被引量:5
8
邵怡,李文林,姚惠萍,高华.
民国时期江苏地区中医学会的医派特征[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7,41(6):56-58.
被引量:1
9
马俊杰.
张仲景学说在江苏的古今传承探析[J]
.湖南中医杂志,2022,38(9):105-108.
10
任晓琴,金庆雷,王鑫,刘昊辉,汤海林,唐晓龙.
20世纪60年代苏州吴县中医讲习班考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1):29-34.
同被引文献
120
1
范鹏.
儒医文化对现代医学教育的启发[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1):29-31.
被引量:3
2
汪翔,郭静.
试论新安医学儒医文化对中医教育的价值[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1):4-7.
被引量:9
3
李伯重.
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1):100-105.
被引量:160
4
竹剑平,张承烈,胡滨,鲍晓东,朱德明.
钱塘医派述要[J]
.中华医史杂志,2004,34(2):74-78.
被引量:10
5
张玉才,万四妹.
新安医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J]
.中医文献杂志,2004,22(4):4-7.
被引量:9
6
徐仪明.
论孟子“仁术”说对北宋儒医文化发展的影响[J]
.史学月刊,2002(11):24-29.
被引量:12
7
刘时觉,刘尚平.
时代背景:天时、地利、人和──丹溪与河间、易水学派的比较研究之二[J]
.医古文知识,1998,15(3):10-12.
被引量:1
8
刘时觉.
援儒入医 相得益彰──朱丹溪医学哲学思想评述[J]
.医古文知识,1998,15(1):4-10.
被引量:3
9
刘时觉,刘尚平.
学派特点:阵营、素质、地位──丹溪与河间、易水、学派比较研究之一[J]
.医古文知识,1998,15(2):10-11.
被引量:3
10
高文铸.
华佗佚书考略[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5,14(2):36-3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1
1
郭殿彬,潘海强,杨涛,吴鸿洲.
儒医发展之历史沿革与贡献[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1-4.
被引量:4
2
郭殿彬,潘海强,杨涛,吴鸿洲.
宋以前儒医发展之历史沿革[J]
.中医药文化,2010,5(2):50-53.
被引量:6
3
郭殿彬,吴鸿洲.
儒医发展之历史沿革与贡献[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2):20-24.
被引量:5
4
沈劼.
晋以前江苏医家医著溯流浅探[J]
.江苏中医药,2010,42(9):62-63.
5
冯丽梅,薛芳芸,周蓉.
简论明清江南地域医学兴盛的专业条件[J]
.光明中医,2011,26(5):861-863.
被引量:2
6
唐乾利,陈小平,覃文玺,何清湖.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中医诊疗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J]
.学术论坛,2011,34(10):86-89.
被引量:4
7
杨勇,李盈,孙冰,孙闵,张一鸣,聂通达,张丽.
《脉经》与“儒医”文化刍议[J]
.医学与哲学,2019,40(10):78-80.
被引量:4
8
徐超琼,杨奕望.
海上名医李用粹《证治汇补》中明清江南地域医学特色[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3):1405-1408.
被引量:2
9
孙慧明,李成华,王振国,刘杰.
历史地理学视阈下的齐鲁医派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6):2499-2501.
被引量:1
10
刘亚楠,姚鹏宇,张晓晴,林智善,于东林.
儒医的历史沿革、研究进展与思考感悟[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39(3):1135-1139.
二级引证文献
27
1
杜萍.
军医大学人文精神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践[J]
.现代医学,2021,49(S01):1-3.
2
贺晓燕.
试论清代科举落第士子的出路:以儒医为例[J]
.清史论丛,2021(1):101-110.
被引量:1
3
张继,徐建云.
传统中医医患文化对构建和谐医疗环境作用之探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323-325.
被引量:4
4
李敏智.
论中医药文化与医学人才培养[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1):96-97.
被引量:5
5
王旭昀,张宏,刘铜华.
传统美食的养生内涵[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5):946-948.
被引量:8
6
张宏,刘美奇,王旭昀,秦灵灵,孙文,刘铜华.
2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候调查分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1):99-101.
被引量:9
7
谢嘉.
基于医学社会学的宋代医学发展原因分析及当代启示[J]
.兰台世界(下旬),2015,0(12):30-32.
被引量:4
8
朱杭溢,胡滨,傅晓骏.
禁咒术在江南地区的演变——以浙江“婺州医学”为例[J]
.中医药文化,2017,12(1):33-35.
被引量:1
9
吴筱枫,严世芸.
北宋茶文化兴盛背景下的茶药研究[J]
.中医药文化,2017,12(3):44-47.
10
刘丹丹,龙艺.
医学人类学视角下医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研究综述[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7):901-907.
被引量:2
1
杨发荣.
“痛证”要辨“病所”[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S1):40-41.
2
单会娇,王冰.
龙葵药材中无机元素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2):187-189.
被引量:4
3
王炎.
秋凉养胃重“五养”[J]
.养生月刊,2013(10):922-923.
4
陈树东.
经方治疗呃逆[J]
.世界中医药,2010,5(4):264-264.
被引量:1
5
章美玲,胡珂.
浅析仲景《伤寒论》之解表法治下利[J]
.江西中医药,2015,46(2):4-6.
被引量:1
6
张爱国.
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硬化的探讨[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0,4(4):31-32.
被引量:3
7
康华.
中医医家美称撷趣[J]
.财会月刊,2016(5).
8
崔百忠.
青海省鼠疫流行态势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5):524-525.
被引量:4
9
刘鸿.
论“升肝气”的理论基础及临床运用[J]
.美国中华健康卫生杂志,2004,7(3):64-65.
被引量:1
10
王冰与《素问》[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4):46-46.
中医研究
200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