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规划师》
2006年第12期89-91,共3页
Planners
参考文献14
-
1沈括著,刘尚荣校点.梦溪笔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被引量:1
-
2朱德润.存复斋文集·跋马远画潇湘八景[M].四部丛刊续编集部.上海书店,1985. 被引量:1
-
3傅璇琮等主编,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
4王象之著,李勇先校点.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 被引量:1
-
5薛瑞兆,郭明志编纂..全金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546.
-
6张廷银.传统家谱中“八景”的文化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40-45. 被引量:35
-
7赵吉土.寄园寄所寄[M].上海: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5.121. 被引量:1
-
8内山精也.宋代八景现象考·新宋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405. 被引量:1
-
9张廷银.西北方志中的八景诗述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5(5):146-150. 被引量:19
-
10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16
-
1张廷银.地方志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及史料价值[J].文献,2003(4):36-47. 被引量:39
-
2.[乾隆]汾州府志:例言[M].,.. 被引量:1
-
3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A]..修志十议[c].北京:中华书局,1985.. 被引量:1
-
4孙诒让.瑞安县志局总例六条[A]..中国旧志名家论选[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 被引量:1
-
5陈正祥.中国方志的地理学价值[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4.. 被引量:1
-
6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A]..苏轼诗集:卷十四[c].北京:中华书局,1982.. 被引量:1
-
7苏辙.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A]..栾城集:卷六[C].,.. 被引量:1
-
8.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A]..中国地方史志论丛[C].北京:中华书局,1984.. 被引量:1
-
9.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Z].北京:中华书局,1985.. 被引量:1
-
10.中国西北稀见方志[z].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 被引量:1
共引文献47
-
1戴林利.“八景”现象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323-323. 被引量:7
-
2胡大平.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哈维对马克思主义的升级及其理论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41(5):12-15. 被引量:20
-
3叶岱夫.从悖论浅议人地关系中的人性内涵[J].人文地理,2005,20(2):124-128. 被引量:8
-
4张廷银.方志辑存诗文的文学价值例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60-63. 被引量:4
-
5马小宁.美国西海岸大都市洛杉矶经济腾飞原因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3):147-150. 被引量:3
-
6范志永.榆林八景对当代山水城市的启示[J].山西建筑,2007,33(34):342-343. 被引量:2
-
7周琼.“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云南“八景”文化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1):106-115. 被引量:52
-
8申月华,李硕,李品.“八景”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6):15872-15873. 被引量:4
-
9吴水田,游细斌.地域文化景观的起源、传播与演变研究——以赣南八景为例[J].热带地理,2009,29(2):188-193. 被引量:18
-
10匡达晒.历史记忆、国家意识与族群互动——《灌溪匡氏宗谱》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研读[J].青海民族研究,2009,20(2):39-43.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495
-
1刘善泳.新一轮修志编修通纪志的必要性[J].中国地方志,2021(1):4-10. 被引量:5
-
2沈瑶,徐诗卉.基于地域识别性视角的非遗文化空间构建策略研究——以长沙湘江古镇群等为例[J].建筑学报,2019,0(S01):70-74. 被引量:15
-
3史书菡,俞孔坚,田乐(译),张晨希(译).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的结构特征与当代价值[J].景观设计学(中英文),2021,9(4):28-49. 被引量:11
-
4张廷银.地方志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及史料价值[J].文献,2003(4):36-47. 被引量:39
-
5唐晓峰.梵蒂冈的地图画廊[J].书城,2007(2):32-35. 被引量:2
-
6周宝珠.李濂和他的《汴京遗迹志》[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1):24-28. 被引量:3
-
7叶朗.说意境[J].文艺研究,1998(1):16-21. 被引量:158
-
8张修桂.云梦泽的演变与下荆江河曲的形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2(2):40-48. 被引量:33
-
9袁行霈.论意境[J].文学评论,1980(4):134-142. 被引量:27
-
10王文才.东汉李冰石像与都江堰“水则”[J].文物,1974(7):29-32.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51
-
1戴林利.“八景”现象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323-323. 被引量:7
-
2周琼.“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云南“八景”文化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1):106-115. 被引量:52
-
3贾文毓.旅游地理学视域中的中国名胜组景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6):745-752. 被引量:31
-
4祁志浩.历史学研究的新视域与传统地方志的利用——以清代云南地方志为例[J].中国地方志,2009(8):27-30.
-
5潘晟.从宋代诗文看幽思与胜览思想对宋代地图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25(2):69-83. 被引量:5
-
6刘向斌,李红岩.北宋时期庞籍最早创作“八景诗”考论[J].榆林学院学报,2011,21(5):43-48. 被引量:2
-
7冯红英.从“八景”考察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区域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78-17981. 被引量:4
-
8邓颖贤,刘业.“八景”文化起源与发展研究[J].广东园林,2012,34(2):11-19. 被引量:14
-
9刘向斌.论陕北八景文化兴起的主体因素[J].榆林学院学报,2012,22(3):11-15. 被引量:3
-
10李华.“羊城八景”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J].学术论坛,2012,35(12):97-100.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75
-
1赵映蕊.明代纳西族木氏土司文学家族的日常生活与诗文创作——以木公、木增为中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2,38(5):16-24.
-
2叶丹.杭州西湖虎跑“虎跑十景”考证研究[J].浙江园林,2019(3):19-30.
-
3杨雨蕾,李欣楠.从边地到胜境:图绘明清山海关地区[J].形象史学,2020(2):304-315.
-
4钟翀.宋元版刻城市地图考录[J].社会科学战线,2020(2):124-136. 被引量:5
-
5司艳宇,李汶泽.黄河文化视域下的明代汴京八景演变研究[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3(2):161-171.
-
6王皓然,谢清果.人文取向与具身意象:作为传播实践的中国传统地图制图活动新探[J].国际新闻界,2023,45(4):70-90. 被引量:2
-
7郭嘉盛.以“胜景”为线索的中国式城市设计与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的规划实践[J].《规划师》论丛,2023(1):371-380.
-
8唐晓岚,徐佳麒,任杨超.基于地景文化的太湖'西山八景'在西山景观保护与开发中的运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14):1-3.
-
9祁志浩.历史学研究的新视域与传统地方志的利用——以清代云南地方志为例[J].中国地方志,2009(8):27-30.
-
10潘晟.从宋代诗文看幽思与胜览思想对宋代地图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25(2):69-83. 被引量:5
-
1“对话老房子”新春设计沙龙在“浦东老宅”举行[J].现代装饰,2014(4):146-147.
-
2李菲,吴军.中国传统园林的模式化景观及其内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2):96-101. 被引量:2
-
3刘大先.北京站口[J].大学生,2012(5):68-69.
-
4颜超,张雅平,李梦墨,陈静勇.毓庆宫炕的构造探析[J].古建园林技术,2015,0(1):63-66. 被引量:1
-
5鲍凌寒.厨房空间中的人机工学[J].河南科技,2014,33(10X):132-132.
-
6吴爱荣.乌兹别克斯坦人的居住方式[J].中亚信息,2015,0(9):31-32.
-
7张闳.桥与楼的梦想[J].中国公路,2016,0(4):28-31.
-
8Cathy,Catherine Woo.色彩之灵感[J].家居主张,2013,0(Z1):64-65.
-
9郑燚.不破不立 重塑美学空间[J].厦门航空,2015(11):96-97.
-
10视线[J].中国艺术,2014(1):154-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