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2年第1期77-80,共4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17
1 李天鹰.英美法德日诸国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J] .外国教育研究,2004,31(12):35-37. 被引量:3
2 徐明峡,吴建成.影响现代家校合作制度建构的环境研究[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4(12):42-44. 被引量:10
3 丰继平.学校绩效责任关系——以美国特许学校为例[J] .教育发展研究,2005,25(2):59-62. 被引量:4
4 孙孝花.家长参与决策:美国中小学管理的新态势[J] .基础教育参考,2005(3):25-26. 被引量:9
5 李宝荣.英国中小学校董事会的运行模式及职责[J] .中小学管理,2005(10):51-52. 被引量:1
6 李忠东.美国家长参与办学贡献大[J] .上海教育,2005(11A):44-44. 被引量:2
7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家长学校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组,马天宇,邵雪玲,黄河清.管理者眼中的家长学校[J] .中小学管理,2006(4):45-47. 被引量:5
8 Epstein, J. L. School / family / community partnerships[J]. Phi Delta Kappan, 1995: 701- 712. 被引量:1
9 Heidi Knipprath. The Role of Paintsand Community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Japanese Child,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told Practice[J].2004 (3) : 95 - 107. 被引量:1
10 李柏佳.家长权利知多少?浅谈国民教育阶段家长在教育上的权利[DB/OL].http://www.chps.tp.edu.tw/office/principal/Docftp/files/164.ppt.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9
1 邵容与,胡定荣.“双减”政策下的中小学家长课程参与:价值、困境与对策[J]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22(2):306-323.
2 李晓燕,夏霖.父母教育权存在的法理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2):100-104. 被引量:6
3 郭礼智,李小兰.论我国公共教育体系中的家长教育权利[J] .教育探索,2007(11):60-60. 被引量:7
4 贾晓燕.透视国外家校合作形式[J] .网络科技时代,2008(3):66-70.
5 赵澜波.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小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 .科教文汇,2009(6):53-54. 被引量:1
6 李静.英国“儿童计划”中加强家校合作的新举措与启示[J] .文教资料,2009(3):94-95.
7 席春玲.家校合作理论研究述评[J]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4):21-23. 被引量:25
8 梁红梅,李刚.当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困境、归因与路径选择[J] .当代教育科学,2010(22):11-15. 被引量:17
9 周芸芸.从侵权法律责任解构家校联合会制度化的意义——一起未成年学生侵权案件引起的思考[J] .阴山学刊,2012,25(1):102-107.
10 杜琰琰,李少群.伟超洗涤剂的毒性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00,27(1):54-55. 被引量:3
1 陈玲.班主任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索[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3):97-99. 被引量:2
2 傅松涛.美国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1988(3):53-55. 被引量:3
3 宗达.美国中小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现状[J] .教育情报参考,2002(4):21-21.
4 夏惠贤,杨超.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同伴互助及对我国教研组活动的启示[J] .教育科学,2008,24(4):90-96. 被引量:24
5 金传宝.美国中小学教师滋养课堂讨论的有效技术研究[J] .基础教育,2011,8(3):104-109.
6 吴钒晖.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及其启示——以德克萨斯州为例[J] .新课程研究(下旬),2011(6):19-21.
7 吴晓峰.关于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问题的几点看法[J] .林区教学,2009(3):103-104.
8 赵倩.大专生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8):121-123.
9 刘阳.学校共同体:制度性的公共领域[J] .教育科学论坛,2014(10):20-22.
10 陈智勇.美国教师的阅读成长之路[J] .课堂内外(教研论坛),2012(2):2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