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20,共4页
同被引文献30
-
1贺绍俊.文学的人民性与社会形态[J].探索与争鸣,2008(5):30-31. 被引量:4
-
2刘继明,李云雷.底层文学,或一种新的美学原则[J].上海文学,2008,0(2):74-81. 被引量:32
-
3邵燕君.当“乡土”进入“底层”——由贾平凹《高兴》谈“底层”与“乡土”写作的当下困境[J].上海文学,2008,0(2):90-96. 被引量:15
-
4迟子建,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J].艺术广角,2006(2):34-35. 被引量:138
-
5多识.论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几个重要特点[J].西北民族研究,2006(2):81-102. 被引量:1
-
6邵燕君.“宏大叙事”解体后如何进行“宏大的叙事”?——近年长篇创作的“史诗化”追求及其困境[J].南方文坛,2006(6):32-38. 被引量:78
-
7黄发有.莫言的“变形记”[J].当代作家评论,2006(6):23-32. 被引量:7
-
8张清华.天马的缰绳——论新世纪以来的莫言[J].当代作家评论,2006(6):33-42. 被引量:7
-
9[法]博德里拉.《遗忘福柯》,引自[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被引量:1
-
10翟永明.《文学的社会承担和“底层写作”》,《光明日报》2008-04-1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8
-
1杨艳伶.二十年磨一剑 砺得西部长歌——读《中国西部新文学史》[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21(1):244-252. 被引量:1
-
2胡垚.阿来的“探路”情结[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3):112-115. 被引量:1
-
3许成功.教育是一种信仰的建构[J].江苏教育研究,2010(11):12-14. 被引量:2
-
4蔺春华.多元文化视阈下的认同与观照--论汉族作家民族叙事中的“天人”关系[J].人文杂志,2013(2):59-64. 被引量:1
-
5胡垚.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探路者——当代藏族作家的“探路”意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2):150-155.
-
6鹿义霞.蛮野中的诗性——艾芜边地传奇的书写与建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1-95. 被引量:1
-
7田文羽,徐梅.构筑精神家园视域下汉写民文学流变——从迟子建到李娟[J].文化学刊,2023(7):99-102.
-
8王晴.当代批评的文学性深化——以“寻根文学批评”为例[J].当代文坛,2024(5):57-63.
-
1高玉.论毛泽东提出作家世界观改造的深刻原因[J].理论与创作,2000(3):4-8.
-
2董学文.文艺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精神境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7(4):35-37.
-
3中流.以诗言志的豁达诗人──读杜显忠诗集《歌坛杂咏》感怀[J].文艺评论,1999(2):85-87.
-
4陈慧珍.论《长恨歌》的主题——人类社会中的大我与小我矛盾冲突产生的永恒悲叹歌[J].当代教师教育,2003(S1):189-192.
-
5郭剑敏.“大我”、“小我”[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5(3):25-27. 被引量:3
-
6陈映实.我享受了一把真正的“民主”[J].杂文月刊,2009,0(4):58-59.
-
7杨由之.“悯农诗”与“司空见惯”[J].学习月刊,1996(7):45-46.
-
8李下.游客的素质与生活的品质[J].杂文选刊(下半月),2004,0(6):4-4.
-
9苏妮娜.朝向“自我”的追寻——解读《我是谁……》给予现代人的精神提示[J].戏剧文学,2013(1):29-31.
-
10根瑶.模拟造句[J].杂文月刊,2011,0(5):3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