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2-25,共4页
Economic Survey
参考文献40
1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for 21 st Century[C].Vol.2 Plenary Papers,Lethbridge,Canada,1993. 被引量:1
2 FAO.FESLM: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Evaluating Sustainable and Management[R].World Soil Resources Report 73,1993. 被引量:1
3 E John,M Tiffen,M Mortimore.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Machakos District,Kenya.1930 -1990[Z].World Bank Environment Paper 5.1994. 被引量:1
4 Abernethy,V.R.Carrying capacity:the tradi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s.Ethics of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itics,2001:9-18. 被引量:1
5 彭再德,杨凯,王云.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 .中国环境科学,1996,16(1):6-10. 被引量:161
6 蒋晓辉,黄强,惠泱河,薛小杰.陕西关中地区水环境承载力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01,21(3):312-317. 被引量:104
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OL].http://tech.waterinfo.net.cnMewsR/News Display.asp?Id=11245. 被引量:1
8 河北省水利厅.河北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R].1998,8. 被引量:3
9 钟建宏,等.水环境承载容量评估之发展与应用[C].第四届海峡两岸学术研究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台湾中坜:中央大学,1996. 被引量:1
10 陈百明.国外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评述[J].自然资源译丛,1987,(2):12-19.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81
1 聂庆华.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承载能力研究进展[J] .水土保持通报,1993,13(3):53-59. 被引量:33
2 昝廷全.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模式研究(Ⅱ):资源配置新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13(3):28-32. 被引量:5
3 许有鹏.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研究——以新疆和田河流域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1993,8(3):229-237. 被引量:273
4 曲耀光,马世敏,刘景时.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及潜力[J] .自然资源学报,1995,10(1):27-34. 被引量:15
5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5,4(2):6-12. 被引量:70
6 郭怀成,唐剑武.城市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1995,15(3):363-369. 被引量:70
7 贾振邦,赵智杰,李继超,董安生,刘慧,赵凤芝,滕丽.本溪市水环境承载力及指标体系[J] .环境保护科学,1995,21(3):8-11. 被引量:51
8 翁文斌,蔡喜明,史慧斌,王浩,米柯森(ARI M.MICHELSEN),巴格(JONA BARGUR).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J] .水利学报,1995,27(2):1-11. 被引量:74
9 周广胜,张新时.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1996,20(1):11-19. 被引量:348
10 徐强.区域矿产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几个问题的探讨[J] .自然资源学报,1996,11(2):135-141. 被引量:59
共引文献1676
1 余灏哲,李丽娟,李九一.基于量-质-域-流的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J] .资源科学,2020,0(2):358-371. 被引量:62
2 束承继,孟菡,韩宝龙,杨红龙,潘雪莲,林立,欧阳志云.降雨因素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结果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23,43(3):1054-1063. 被引量:1
3 包秀凤.闽清县梅溪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J] .水利科技,2021(4):1-4. 被引量:3
4 李国佳.浅谈优化配置赤峰市水资源的有效途径[J] .内蒙古水利,2021(2):33-34.
5 付春燕,董晓峰.基于背景值修正的灰色模型在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中的应用——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例[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6(4):477-485. 被引量:2
6 唐婧,张子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视角下流域水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应用与发展[J] .给水排水,2020(S01):295-301. 被引量:4
7 沈航,裴洋.基于优化的K近邻法的特长隧道风机养护平台[J] .中国交通信息化,2023(S01):372-375.
8 郑德凤,徐文瑾,姜俊超,吕乐婷.中国水资源承载力与城镇化质量演化趋势及协调发展分析[J] .经济地理,2021,41(2):72-81. 被引量:34
9 袁磊,杨赞先,龙海潇,陈国平,李强军,吴晓伟.基于熵权法和马尔科夫模型的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分析[J] .环境工程,2023,41(6):202-209.
10 孔子强,张玉红.基于PSR模型的扎龙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及预测[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2,38(1):54-62.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255
1 刘玉娟,刘邵权,刘斌涛,刘淑珍.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5):554-559. 被引量:12
2 秦成,王红旗,田雅楠,姚治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S2):335-338. 被引量:76
3 郭秀锐,毛显强,冉圣宏.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S1):29-31. 被引量:128
4 谢俊奇.中国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潜力研究[J] .浙江学刊,1997(2):41-44. 被引量:21
5 郭守前.四川省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2(4):25-30. 被引量:4
6 曾维华,王华东,薛纪渝,叶文虎,关伯仁,梅凤桥.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问题之一——环境承载力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2):33-37. 被引量:61
7 徐永胜.土地人口承载力问题初探[J] .人口研究,1991,15(5):37-42. 被引量:8
8 田宏岭,乔建平,朱波,宋孟强.基于GIS技术的成都市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快速评价[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41(S1):45-48. 被引量:10
9 王中根,夏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16(4):9-12. 被引量:106
10 温勇,徐铭东,宗占红,袁静,帅友良.沿边地区人口安全问题与对策——以阿拉善盟为例[J] .人口与发展,2014,20(6):16-24. 被引量:4
引证文献17
1 刘康,韩立民.海域承载力本质及内在关系探析[J] .太平洋学报,2008,16(9):69-75. 被引量:15
2 刘晓丽,方创琳.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8,27(5):35-42. 被引量:128
3 吕光明,何强.生态承载力综合测度方法的系统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08(11):122-127. 被引量:2
4 徐玖平,杨春燕.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产业集群调整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6):142-151. 被引量:14
5 石森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压力问题的研究[J] .前沿,2009(3):63-65. 被引量:1
6 张晶.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问题实证研究[J] .商业时代,2009(29):118-119. 被引量:5
7 程国平,薛昇旗,邱映贵.煤炭生产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关系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4):173-175. 被引量:4
8 刘正广,马忠玉,殷平.省级主体功能区人口分布格局探讨——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169-174. 被引量:11
9 彭璇,祝辉,祝尔娟.京津冀能源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基于2007—2011年数据[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17(4):15-22. 被引量:12
10 向秀容,王晓峰.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J] .商,2015,0(32):44-4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99
1 于贵瑞,徐兴良,王秋风.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基础科学,2020(5):16-20. 被引量:6
2 徐美,刘春腊.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与警情趋势分析[J] .经济地理,2020,40(1):187-196. 被引量:18
3 王万宾,李森,张星梓,陈异晖,管堂珍,刘岳雄,刘芳.云南省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7):229-236. 被引量:2
4 刘宗明.城市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北京规划建设,2020(S01):96-101. 被引量:1
5 刘玉娟,刘邵权,刘斌涛,刘淑珍.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5):554-559. 被引量:12
6 石成春.环罗源湾区域产业规划与环境适宜性研究[J] .海峡科学,2010(6):13-16.
7 徐玖平,卢毅.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的组织技术及理论模式[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S1):107-119. 被引量:6
8 李双成,赵志强,王仰麟.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J] .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63-70. 被引量:112
9 欧朝敏,刘仁阳.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32(3):108-112. 被引量:25
10 李文东.四川灾后重建中的产业优化重建[J] .理论与改革,2009(5):72-74.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