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京规划建设》
2006年第2期78-81,共4页
Beijing Planning Review
参考文献7
-
1江金波.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与新构架[J].人文地理,2005,20(4):119-124. 被引量:73
-
2蓝盛芳,钦佩.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1):129-131. 被引量:360
-
3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5(1):59-66. 被引量:368
-
4黄光宇,陈勇著..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77.
-
5董宪军著..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20.
-
6(美)理查德·瑞吉斯特著,王如松,胡聃译..生态城市 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92.
-
7吴人坚主编..生态城市建设的原理和途径 兼析上海市的现状和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404.
二级参考文献58
-
1阚耀平.新疆草原文化区域系统研究[J].人文地理,1999,14(1):68-72. 被引量:22
-
2刘岩.文化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科学与社会,1996(1):52-56. 被引量:4
-
3方慧.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刍议[J].思想战线,1992,18(5):60-66. 被引量:3
-
4葛剑雄.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4(6):51-55. 被引量:19
-
5肖前,陈朗.论文化的结构和功能[J].天津社会科学,1992(5):33-38. 被引量:9
-
6韩民青.论文化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中介作用[J].人文杂志,1996(6):11-16. 被引量:1
-
7潘洪钢.南方民族游耕文化刍议[J].贵州民族研究,1992,12(3):40-47. 被引量:5
-
8潘定智.从文化生态学看中国民族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1992,12(3):101-103. 被引量:2
-
9陈之荣.人类圈与全球变化[J].地球科学进展,1993,8(3):63-69. 被引量:9
-
10江金波,司徒尚纪.论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前沿走向[J].人文地理,2002,17(5):49-54. 被引量:19
共引文献798
-
1宋子奇,方国华,闻昕,陈学义.基于能值分析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生态效益计算[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20(5):56-61. 被引量:5
-
2陈昳,邵卓,桂峰,赵晟.海水养殖业循环经济能值评价指标的构建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0(21):69-71. 被引量:5
-
3杨慧颖.基于空间活力度的城市生态发展评价及其应用[J].江苏城市规划,2020(5):29-34. 被引量:1
-
4李季.生态城市视角下社区绿道的规划设计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0(1):25-29. 被引量:4
-
5时保国,田一聪,赵江美,张丽君.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与热点——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3):76-84. 被引量:18
-
6涂才卫.关于能值整合研究应用问题的探讨[J].知识经济,2007(8):15-16. 被引量:1
-
7白利妮,王文彩,周国富.基于能值分析的赤水市生态修复项目区土地支撑能力变化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6,8(5):64-67. 被引量:1
-
8郭晋平,薛达,张芸香,刘明国.体现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以临汾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5,29(1):68-72. 被引量:11
-
9陈晓昊,胡敏.建设珠海现代化生态城市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4,20(S1):147-149. 被引量:1
-
10胡歆.以ISO14001推进生态城市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S1):68-7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0
-
1张涛.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思考[J].中国建设信息,2003(296):32-34. 被引量:2
-
2何深静,刘玉亭.邻里作为一种规划思想:其内涵及现实意义[J].国外城市规划,2005,20(3):64-68. 被引量:9
-
3吴琼,王如松,李宏卿,徐晓波.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8):2090-2095. 被引量:289
-
4陈彦光.中国城市发展的自组织特征与判据——为什么说所有城市都是自组织的?[J].城市规划,2006,30(8):24-30. 被引量:81
-
5焦锋,李新.我国生态社区建设的概念模型与关键问题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3):51-56. 被引量:9
-
6马世骏 王如松.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1):1-9. 被引量:38
-
7唐纳德·沃特森,艾伦·布利特斯,罗伯特·G·谢卜利著,刘海龙,郭凌云,俞孔坚,等译.城市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3. 被引量:5
-
8毕涛,鞠美庭,孟伟庆,路立.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08,24(1):30-33. 被引量:6
-
9李琳琳,李江.新加坡组屋区规划结构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2):109-112. 被引量:27
-
10彭坤焘,赵民.关于“城市空间绩效”及城市规划的作为[J].城市规划,2010,34(8):9-17. 被引量:65
二级引证文献23
-
1谢宝剑,黄朔.中国特色的城市群一体化的政策引领模式研究——基于珠三角与长株潭城市群的案例分析[J].昭通学院学报,2023,45(1):1-9. 被引量:1
-
2霍锦庚,时振钦,朱文博,陈鑫,薛华,马冉,闫艳辉.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协同发展策略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3(3):265-275. 被引量:2
-
3申明锐,王紫晴,崔功豪.都市圈在中国:理论源流与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23(2):57-66. 被引量:8
-
4柏露露,刘昭,黄丹蕾,黎小元,阮庆.“产业—空间—制度”视角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研究——以北部湾城市群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22(S01):308-314. 被引量:2
-
5熊健,孙娟,王世营,马璇,张振广,刘晟.长三角区域规划协同的上海实践与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9(1):50-59. 被引量:30
-
6彭坤焘,赵民.大都市区空间演进的机理研究——“空间-经济一体化分析框架”的建构与应用[J].城市规划学刊,2015(5):20-29. 被引量:10
-
7刘玉博,李鲁,张学良.超越城市行政边界的都市经济区划分:先发国家实践及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16(5):86-93. 被引量:14
-
8李和平,林立勇,刘英婴,曾靖.新型“邻里中心”设计模式研究——基于重庆两江新区花朝街道“邻里中心”研究的思考[J].建筑学报,2017(2):39-43. 被引量:16
-
9李中轩,赵普天.“郑许一体化”推进与许昌市地域空间结构的构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2):12-15. 被引量:2
-
10王秋红,赵乔.我国35个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7(6):97-101. 被引量:2
-
1张和儒.城市规划要注意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J].规划师,2000,16(3):107-110.
-
2规划理论年聚[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5):18-18.
-
3窦松珍,韩红清.城市给排水工程施工问题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2(34):430-430.
-
4伍美琴,彭寒梅.挑战与机遇──西方规划理论对中国城南规划的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1994,10(4):14-19. 被引量:9
-
5谭道华,汲传成,毕海东.绿地在城市系统中的功能、问题及对策[J].当代生态农业,2010,19(3):121-123. 被引量:1
-
6区超洪.论城市规划及其超前的科学性[J].中外建筑,1996(3):11-12.
-
7DANIEL ALLEN.Building Green[J].China International Business,2008(3):44-46.
-
8郑光磊.城市规划学科的更新与修改规划的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1989(1):34-37.
-
9徐臻裕.城市绿化园林工程技术探究[J].现代园艺,2017,40(2):168-169.
-
10第九届规划理论年聚在北京举办[J].城市规划,2017,41(3):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