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作为社会阶段的后现代及其特征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不但作为一种文化风格和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已经产生,而且作为一种社会阶段的后现代也已出现。它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转型而产生,既是现代阶段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对现代阶段的超越和取代。信息、消费、风险和全球化等因素参与塑造和推动着后现代社会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构筑了后现代社会的独特面貌和显著景观。
作者 赵剑民
出处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67,共5页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2

  • 1[英]玛格丽特·A.罗斯.后现代与后工业[M].张月,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 2[英]尼格尔·多德 陶传进译.社会理论与现代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被引量:21
  • 3[德]乌尔里希·贝克著 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被引量:214
  • 4[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5. 被引量:87
  • 5[英]安东尼·吉登斯著 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被引量:232
  • 6[美]乔治·瑞泽尔 谢立中译.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215-223. 被引量:58
  • 7[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380. 被引量:38
  • 8[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被引量:37
  • 9[日]堺屋太一.知识价值革命[M].金泰相译.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 被引量:3
  • 10[美]阿尔文·托夫勒.力量转移[M].刘炳章,卢佩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被引量:1

共引文献320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