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1-56,共6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5
-
1黄宗羲.《明儒学案》[M].中华书局,1985年版.. 被引量:26
-
2王夫之著..尚书引义[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5.
-
3王夫之.《周易外传》[M].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52页. 被引量:12
-
4王夫之.《船山全书》,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483~484页. 被引量:6
-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88.
共引文献41
-
1梅珍生.论荀子礼学的深度结构[J].江汉论坛,2004(8):10-14. 被引量:4
-
2廖名春.“慎独”本义新证[J].学术月刊,2004,36(8):48-53. 被引量:47
-
3李振纲.心体的重建与理学的终结——兼论蕺山学逻辑向度与历史向度的离异[J].现代哲学,2004(4):80-86.
-
4季芳桐.诠释泰州学派的英雄[J].学海,2004(5):70-74. 被引量:2
-
5陈少明.说器[J].哲学研究,2005(7):45-51. 被引量:13
-
6蒋谦.哲学论意象思维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江汉论坛,2006(5):25-30. 被引量:8
-
7曹萌.论《三国演义》的尚理倾向及其传达方式[J].明清小说研究,2006(2):199-211.
-
8杨国荣.“时”·历史·境遇——《庄子》哲学中的时间性与历史性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6(5):27-32. 被引量:3
-
9苟小泉.近三十年陈献章哲学思想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6(9):32-36. 被引量:2
-
10许建平.中国人学美学思想从理性到非理性的异变——以明万历年间李贽与耿定向的笔战为论述中心[J].学术月刊,2006,38(11):103-112.
同被引文献20
-
1高晨阳.论“天人合一”观的基本意蕴及价值──兼评两种对立的学术观点[J].哲学研究,1995(6):22-28. 被引量:36
-
2康中乾.论“天人合一”之“合”[J].人文杂志,1995(4):49-58. 被引量:13
-
3陈来.道学视野下的船山心性学——以《读四书大全说》的大学部分为中心[J].中国哲学史,2002(3):35-44. 被引量:5
-
4汤一介.论“天人合一”[J].中国哲学史,2005(2):5-10. 被引量:130
-
5杨泽波.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道德底蕴——以孟子为中心[J].天津社会科学,2006(2):48-51. 被引量:13
-
6袁玉立.中庸与实事求是——兼及儒学与实学的关系[J].学术界,2006(5):46-64. 被引量:14
-
7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J].求是,2007(7):34-37. 被引量:103
-
8刘梁剑.诠释与对文本的知——论王船山的诠释学思想[J].求索,2007(8):162-163. 被引量:1
-
9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船山全书:第12册[G].长沙:岳麓书社,2011:116. 被引量:2
-
10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M]//船山全书(六).长沙:岳麓书社,2011:395,864,405,530,395,552-553,405,454,454,857-858,398,398,395,395,544,530,406,490,526,400,411,468,490,427,427,433,533,1143,642,857,412,444-446,538,531,444-446,762,435,439,539. 被引量:3
-
1李明友.王船山与质测之学[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8-9.
-
2郭晓君.古希腊哲学中萌芽的主体性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14,12(6):221-221.
-
3丁常春.老子道的内涵新探[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3):94-97.
-
4李琼.明清之际民间宗教信仰对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影响[J].甘肃理论学刊,2003(5):103-106. 被引量:1
-
5吴孟雪.明清欧人对中国宗教及其习俗的评介(一)[J].文史知识,1996(8):71-75.
-
6姜金元.思想及其传播方式[J].湖北社会科学,2007(2):172-176.
-
7名人名言[J].技术物理教学,2012,20(3):90-90.
-
8支梓桐.“心学”宗师王阳明[J].农经,2016,0(4):101-102.
-
9圣人怎么抓管理?[J].国学(吉林),2016,0(6):40-42.
-
10许东亮.以诠释学来分析孟子的研究方法[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3):6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