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4-96,共3页
Ethno-National Studies
共引文献95
-
1周亚威,张晓冉,顾万发.郑州孙庄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颅骨形态[J].人类学学报,2021,40(4):611-627. 被引量:3
-
2孙蕾,曹艳鹏,张海.河南平粮台和郝家台遗址龙山文化的颅骨形态学分析[J].江汉考古,2021(5):128-133. 被引量:1
-
3仝小琳.说“金”[J].语言研究,2002,22(S1):46-47.
-
4孙德平.说“羊”[J].语言研究,2002,22(S1):40-45.
-
5曾晓渝.水语里汉语借词层次分析方法例释[J].南开语言学刊,2003(1):20-35. 被引量:14
-
6岳静.仫佬语地名的语言学探索[J].南开语言学刊,2005(2):145-153. 被引量:2
-
7逢振镐.东夷及其史前文化试论[J].历史研究,1987(3):54-65. 被引量:9
-
8张君.湖北枣阳市雕龙碑新石器时代人骨分析报告[J].考古,1998(2):76-84. 被引量:12
-
9张小华.中国历史上的太平洋人种[J].学术研究,1984(4):70-73. 被引量:2
-
10韩康信,潘其风.大汶口文化居民的种属问题[J].考古学报,1980(3):387-404.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93
-
1杜玉亭,陈吕范.忽必烈平大理国是否引起泰族大量南迁[J].历史研究,1978(2):57-65. 被引量:8
-
2宋蜀华.从樊绰《云南志》论唐代傣族社会[J].思想战线,1978,4(6):58-65. 被引量:6
-
3江应樑.傣族史涉及东汉掸国的商榷[J].云南社会科学,1981(2):52-56. 被引量:8
-
4杨永生.“乘象国滇越”考[J].思想战线,1995,21(1):88-91. 被引量:8
-
5罗美珍.印度阿洪语文和我国傣语文的关系[J].民族语文,1995(4):54-60. 被引量:2
-
6范宏贵.缅甸掸族与中国德宏傣族的渊源关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9(1):69-74. 被引量:3
-
7何平.“掸国”不是傣掸民族建立的国家——关于“掸国”问题的再考察[J].东南亚南亚研究,1998,0(4):55-62. 被引量:5
-
8何平.印度傣族阿洪姆人的民族主义与民族复兴运动[J].世界民族,2001(1):41-47. 被引量:2
-
9王鸿儒.历史人类学与夜郎文化之谜[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4-33. 被引量:4
-
10段红云,闵红云.清代丽江木氏改土归流及行政管理变革[J].思想战线,2005,31(2):36-41. 被引量:4
-
1华思文.傣泰民族的“勐”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4):94-97. 被引量:2
-
2罗美珍.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J].民族研究,1981(6):54-60. 被引量:18
-
3何平.傣泰民族起源再探[J].民族研究,2006(5):85-93. 被引量:15
-
4李剑虹.唐代中原,吐谷浑和吐蕃的民族迁徙问题佐证[J].西藏研究,1998(2):71-76. 被引量:1
-
5刘稚.傣泰民族多元复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形成[J].云南社会科学,2005(3):88-91. 被引量:3
-
6何平.哀牢族属再议[J].广西民族研究,2012(3):118-124. 被引量:2
-
7顾永昌.古代苗族迁徙問题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1980(1):16-18. 被引量:2
-
8刘稚,申旭.论云南跨境民族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1989(1):76-83. 被引量:17
-
9龙耀宏.侗族源于“干越”考[J].贵州民族研究,1987,7(4):144-150. 被引量:4
-
10郑晓云.傣泰民族起源与傣泰民族文化圈的形成新探[J].云南社会科学,2005(3):82-87. 被引量: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