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印度之行》看东西方“联结”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英国作家福斯特在他的代表作《印度之行》中,以英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和印度人为代表的东方世界的交往为载体,透过主要人物之间的交往,折射出东西方“联结”的过程是漫长的,不同民族的融合是艰难的。
作者
鲁晓霞
机构地区
西安文理学院外语系
出处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3-124,共2页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关键词
福斯特
印度之行
东西方
联结
分类号
I56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1
1
金光兰.
《印度之行》的象征意蕴[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2):146-151.
被引量:18
共引文献
17
1
刘知国.
《印度之行》中的东西方“文化交往”[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59-62.
2
王兵,杨渊.
福斯特《印度之行》结构的象征意义[J]
.长城,2012(8):143-144.
3
岳峰.
双重文化身份的嬗变——《印度之行》的“联结”主题解读[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2):173-176.
被引量:6
4
鲁晓霞.
无言的回声——试析福斯特《印度之行》中穆尔夫人的精神困惑[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5):25-28.
被引量:2
5
李霞.
《印度之行》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
.电影文学,2009(22):101-102.
6
张瑛.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A Passage to India[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11):31-31.
7
刘知国.
印度之行 交往之旅[J]
.黄山学院学报,2010,12(2):69-71.
被引量:3
8
董靖历.
《印度之行》:东西方文化沟通的艰难尝试[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1(8):44-47.
9
宿桂艳.
论《印度之行》中马拉巴山洞的文化意蕴[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39-42.
10
宿桂艳.
论电影《印度之行》叙事结构的审美图式[J]
.电影文学,2013(22):96-9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8
1
黄曦.
对《印度之行》中回声的多角度探寻[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3-75.
被引量:1
2
骆文琳.
迷惘与隔膜的《印度之行》[J]
.外国文学研究,1999,21(2):63-67.
被引量:6
3
李建波.
跨文化障碍的系统研究:福斯特国际小说的文化解读[J]
.外国文学评论,2000(4):119-126.
被引量:28
4
马媛媛.
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6):59-61.
被引量:1
5
Gilbert ,S. M. , E. M. Forster's A Passage to India and Howards End[M].李新博,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被引量:1
6
Abrams M H.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s 2[M].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7th edn, 2000.
被引量:1
7
Said, Edward W.Orientalism[M].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1978.
被引量:1
8
诺曼·丹尼尔.文化屏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8..
被引量:5
9
E.M.福斯特.印度之行[M].杨自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32.
被引量:3
10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被引量:38
引证文献
5
1
刘知国.
《印度之行》中的东西方“文化交往”[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59-62.
2
刘知国.
印度之行 交往之旅[J]
.黄山学院学报,2010,12(2):69-71.
被引量:3
3
周莉莉.
重建巴比塔的徒劳——论《印度之行》中联结主题失败的根源[J]
.文教资料,2013(27):17-18.
4
熊华.
“凝视”视域下的印度书写——福斯特《印度之行》解读[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1):55-57.
5
吴兵,张之燕.
福柯话语权力视角下的英印关系——以《印度之行》为例[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7(6):88-90.
二级引证文献
3
1
刘知国.
《印度之行》中回味悠长的象征意象[J]
.科技信息,2011(22).
被引量:1
2
刘知国.
《印度之行》20年研究论文统计分析[J]
.绥化学院学报,2012,32(3):112-114.
3
刘知国.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爱德华·福斯特小说研究[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4(2):66-70.
1
丛虔.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对印度文化的探索[J]
.北方文学(中),2013(10):78-79.
2
徐毓.
鸿沟重重的印度之行——《印度之行》人类隔阂主题分析[J]
.中国科技投资,2014(A02):480-480.
3
靳松,马琳.
浅谈《印度之行》殖民统治下的人物精神状态[J]
.社科纵横,2005,20(5):242-242.
被引量:3
4
张蕊.
从后殖民视角探析《印度之行》中的人文主义[J]
.青年文学家,2011,0(17):31-31.
5
吴嘉平.
殖民主义背景下人们的精神困惑——《印度之行》解读[J]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0(4):173-174.
6
胡翠芬.
马拉巴山洞:东西方联结的障碍[J]
.海外英语,2011(6X):237-238.
7
张梦星.
星巴克的印度之行[J]
.中国新时代,2012(11):30-31.
8
Thomas L Freideman,陈亦亭.
青年竞争力[J]
.视野,2013(8):28-29.
9
丁春华.
早安,中国(外一首)[J]
.歌迷大世界,2009,0(2):60-60.
10
蒋蓝.
纪念碑[J]
.诗刊,1990,0(4):25-25.
理论导刊
2006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