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苏地方志》
2006年第4期39-43,共5页
Jiangsu Local Chronicles
同被引文献56
-
1裘兆远.从香火戏到赞神歌——近代太湖渔民仪式文艺的嬗变[J].民俗研究,2021(2):131-137. 被引量:5
-
2王健.大运河文化带淮扬段文旅融合的思考[J].旅游与摄影,2023(21):71-73. 被引量:1
-
3沈旸,王卫清.大运河兴衰与清代淮安的会馆建设[J].南方建筑,2006(9):71-74. 被引量:3
-
4张德信.朝鲜使臣眼中的运河与淮安——以权近《奉使录》为中心[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15(6):6-9. 被引量:3
-
5徐雷,程燕.从民俗文化看中国传统民居的装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S2):198-201. 被引量:4
-
6吴建华.杭州开发运河文化旅游的对策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6):9-12. 被引量:9
-
7徐业龙.淮安运河文化遗产历史价值解读[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21(4):5-10. 被引量:5
-
8张帆.对大运河线旅游开发潜力的思考[J].旅游科学,1999,13(2):4-7. 被引量:11
-
9许檀.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J].历史档案,1992(1):80-85. 被引量:41
-
10王振忠.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研究[J].江淮论坛,1994(5):72-82.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12
-
1汤译菲.浅谈淮安人文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推动[J].长江技术经济,2021,5(S02):165-167.
-
2吴鼎新,张杭.明清运河淮安段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18(4):10-16. 被引量:3
-
3王娜,李雪红.元明清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18(4):17-21. 被引量:3
-
4郑孝芬.淮安漕运文化与地方戏曲发展[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21):123-124. 被引量:2
-
5胡兵,王元林.从考古资料看淮安在大运河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6):790-793. 被引量:7
-
6吴小伟,仲崇庆,陈慧.淮安里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研究[J].黑河学刊,2015(3):4-7. 被引量:10
-
7王苏淮.基于考古资料分析大运河在淮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7):58-59.
-
8吴士勇.试论明清时期淮安文化的繁荣[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5):485-491. 被引量:4
-
9吴士勇.明清时期淮安漕运文化特征述论[J].运河学研究,2020(1):44-58. 被引量:2
-
10王莉莉.大运河沿岸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学特征与分析——以淮安市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16):3-5.
二级引证文献36
-
1张士闪.运河社会文化研究的理念与方法[J].运河学研究,2021(1):37-52. 被引量:3
-
2叶设玲,梁峰.新媒体语境下江苏大运河文化公众认知及提升路径[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6):79-81. 被引量:1
-
3胡梦飞.近十年来国内明清运河及漕运史研究综述(2003-2012)[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3-80. 被引量:7
-
4许加明.淮安区域文化心理中的优性成分探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3,22(6):14-17.
-
5曹曼.新世纪以来国内元代水利史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14(4):186-190. 被引量:3
-
6王道虎,黄苏宁,王秀苹.宿迁大控制段中运河岸线生态景观提升[J].水利经济,2015,33(3):67-69.
-
7汪玥.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旅游目的地STP营销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7(22):59-60. 被引量:2
-
8董萍.大运河淮安段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市场周刊,2017,0(11):47-48. 被引量:3
-
9沈晓娟,陈梅.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与传承[J].江苏水利,2018,34(2):33-36. 被引量:1
-
10赵艳梅.服务设计理念下的淮安文化旅游产品再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2):75-77.
;